【科研之星】陈灿煌:平凡沙砾的人生路

作者: 来源: 时间:2016-10-17 浏览:
A A A

5.jpg

初见他,是在经管学院一间普通的办公室里,几桌几椅,不大的办公室还略显空旷,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他,浑身散发着年轻和平静的气息。

他是陈灿煌,现任湖南理工学院经管学院副教授,经济学硕士。

在第一次接受采访的电话邀请里,他委婉地推辞了,他说比他优秀的大有人在,他不过是平凡的沙砾而已。

但对他熟悉的人都明白,从业以来,他始终怀着进取的心不断地经受打磨,成为了同事眼中的“优秀教师”“专业水平高的科研工作者”,学生心中的“陈幽默”,而当他切换到生活状态时,他亦是安静的吉他爱好者、稳健的运动爱好者、执着的阅读者。

“只要用心,就不会比别人差”

2001年之前,陈灿煌是一名普通的中学化学教师,兢兢业业,在学生中也颇具人气。人往高处走,当身边有同事选择考取研究生提升自己的平台时,上进的陈灿煌也决定放手一搏。

2001年之后,陈灿煌通过自学,成功考取了湘潭大学经济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从学理科的化学教师,到经济学硕士,再到高校教师,凭借自身的能力和毅力,他跨越了一条鸿沟,他实现了人生华丽的转身。“这全因个人爱好,我一直都对经济学领域有浓厚的兴趣,之所以选择跨专业考经济学并不是因为我的化学学得不扎实,只是因为我更喜欢经济学罢了。”

从2006年晋升副教授至今,他完成专著《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及调控对策研究》,在核心期刊上总共发表论文12篇,其中在CSSCI源刊上发表论文6篇,省级期刊发表论文6篇,并主持和完成了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与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两个课题项目。

更让人敬佩的是, 2016年,陈灿煌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三个课题的立项。这意味着,接下来的三年,他要把大部分的精力专注于课题研究。科研这条路,不仅要有珍贵的决心和信心,更需要难以企及的执著和耐力。

而沿途的充实感和满足感,也给了陈灿煌持续向前的动力,他收获的第一份肯定,来自于 2007年的一个电话。那年的春天,他接到了权威刊物武汉大学《经济评论》编辑部的电话,对方对他的论文予以采稿。陈灿煌回忆道:“当时有点不敢置信,到后来才明白这是自己实力的一种证明,同时也是对我以后做科研的一个激励,它让我明白科研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只要用心去做,我并不比别人差。”

从此,陈灿煌开始了教学和科研并重的日子。经管学院副院长周金城说:“陈灿煌是一名优秀的教师。我敬佩他的研究水平,也喜欢他的教学风格。”

在教学上,他在经管学院和南湖学院教授《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等课程;在科研上,他会扎扎实实、静下心来,坐在书桌前,搜集资料,捕捉灵感。这一坐就经常坐到12点以后。夜深人静的时候,陈灿煌会格外自在,“那是最安静的时候,也是我脑子最清醒的时候。”

“窝在房子里,是什么都想不出来的”

谈到今年获批的课题之一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新常态下农村精准扶贫的区域包容性创新机制、绩效及政策研究》时,就连心性一向坚定的他也不禁皱眉:“这个项目我之前已经报了三次,差点就放弃了,万幸这次通过了。”

撰写立项申请书,不到万字,反反复复提交了三次,在第三次获批名单出来时,依旧没有陈灿煌的名字。

“我们团队在总结前面几次立项失败的原因时发现,在我们的研究方向上,别人早已走在前沿,我们能做的不过是对别人的成果进行润色和加工,没有大的突破,况且我们的项目也并没有什么亮点和创新之处。”

找到失败的原因后,陈灿煌就开始着手准备寻找新的突破点。除了白天教学的时间,晚上他会细致翻阅更多领域的他人文献,与房子外的领域精英通过文字对话,从而展开自己的思维网,不让自己的思想囿于某个狭窄的空间,他也会特别留意国内的热点经济问题,将这些记录下来细细研究。

这时,新的契机出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3月参加两会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实施精准扶贫,瞄准扶贫对象,进行重点施策。

陈灿煌马上意识到,“精准扶贫”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精准扶贫”这个概念较新,最早出现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因为出现时间晚,历经时间短,研究的人相对不多。

一找到方向,陈灿煌和他的团队就着手撰写立项申报书,字斟句酌,几易其稿,终有所获。今年该课题的获批,让他们大受鼓舞。吹尽黄沙始到金,这个方向他们找对了。

回望前几年的科研之路,陈灿煌感触最深的是2012年的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及调控对策研究》。望着“鉴定等级:优秀”短短几字,刚刚沉淀下去的岁月便像流水一样在他脑海里涌了出来,一丝感慨泛上心头,“那是科研工作最难的时候”。

在这个项目立项后,便需要收集足够的文献资料、进行专业的理论分析以及实地考察、调研和时政分析。优秀的科研成果,需要广泛阅读后的厚积薄发,也需要个体与团队的通力合作。他调查的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农村居民消费的方向,需要完成的工作多,样本容量大,数据指标多,在团队人员的分工互助下,他们完成了最初的研究理论分析。

“实地调查”又是一个大难题。没有足够的课题经费,让他步履维艰。但他不畏艰难,选择一个人深入农村,单枪匹马,去获取一手资料,现在的他说起那段经历却满是淡然,“别人都是这么过来的,我为什么不可以。”

无论是最初咬咬牙选择考研,还是在科研中课题的反复确定,陈灿煌都没让自己的脚步停留在固定的点,而是踏破铁鞋,去寻找突破和改变。

“沙砾也是有棱角的”

沙砾是有棱角的,人是有个性的。

“当初领导要我接手你们班的时候,我的内心其实是拒绝的。”

“同学们,你们上课的时候要积极思考,认真配合,课堂上没有你们的配合,我讲的那不是课,那是寂寞!”

“偶尔在班群里发红包‘召唤’同学们出来冒泡,传达重要的信息。”

这些来自于学生对陈灿煌的描述和记录,他用自己微带口音的语调逗笑了学生,也让学生记住了这个乍看有点严肃的“陈幽默”老师。南湖学院2015级国贸班班长王桂兰说:“幽默风趣是陈老师的个人标签。”

除了在科研上的钻研劲儿,陈灿煌还担任了南湖学院15级国贸班班主任以及经管学院2014级国贸班的班主任。他多年与学生打交道,愿意在学生面前展示自己真实可爱的一面。

在2012级国贸专业的毕业典礼上,那晚,陈灿煌用一曲自弹自唱的许巍的《旅行》给予那届毕业生最真挚的祝福。“总是要说再见,相聚又分离,总是走在漫长的路上…”离别的情绪被欢乐的氛围笼罩,谈起当时的场景,陈灿煌不自觉地哼唱几句,撇去一开始的拘谨,变得随性起来。

闲暇时,陈灿煌喜欢打羽毛球、骑自行车、弹吉他、阅读。他说音乐陶冶情操,有时候一弹吉他就是一两个小时。一间房,一把吉他,一缕暖阳,一个平静的午后,这是属于他的静谧时光。

学生戏称陈灿煌为“陈火山火皇”老师,是出于喜爱却又无奈的情绪。喜爱,是爱这个陈幽默的活泼热情,认真负责,也爱他的小口音;无奈,无奈上他的课时,不仅要杜绝自己迟到、早退、旷课、睡觉、玩手机的情况出现,接受陈老师的鸡汤式的“洗脑”,还要用心对待这门课程的期末考试。

陈灿煌的课堂是没有“沉闷”这个词的,与课堂愉悦的气氛相得益彰的是严格的课堂纪律。对于管理学生,他有自己的原则和想法:“如果我现在管理得松,那么上我课的学生就会届届相传,在这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松懈,最终学生将学不到实质性有帮助的东西。”陈灿煌在生活上也会给予学生足够的关注。王桂兰说:“天气一冷,陈老师就会提醒我们添衣,多注意身体的保暖。”

没有捷径的人生道路,陈灿煌用实际践行着那些朴实无华的道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把对经济学的热爱,时刻铭记在心,从不曾消失。

“思维讲究连贯性,如果你静不下来,将一事无成。”白天在课堂上教学生摆正位置、认真规划、用心学习,夜晚用行动完美诠释耐得下性子是一件多么难得的事情。

“总有比你优秀的人存在,而你要做的,就是向他学习,学习长处。”陈灿煌深夜里的伏案的背影,相较于无数人床头的那一束光,更具意义和价值。纵然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粒,但他会一直带着与研究、与学生有关的闪闪发光的记忆在科研路上前行。(学生记者/欧帅 刘惠)

“科研之星”栏目由学校人文社科管理办公室协办

【责任编辑:司念伟】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