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之星系列之四】在科研中寻找人生的乐趣和价值
在科研中寻找人生的乐趣和价值
——记信息学院万忠民博士
对于每个科研工作者来说,科研都是一条深入持久的冥思苦索之路,期间的艰苦坎坷不言而喻,而只有不停地实践才能看到结果的曙光,并非所有人能坚持到最后。采访中,万忠民表示:科研不易,我们更应在其中寻找人生的乐趣和价值。
万忠民,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光电子器件性能及大功率LED封装散热技术、燃料电池性能优化设计、微尺度流动与传热及节能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自2003年开始读研,那时候万忠民第一次感受到了科研给人生带来的触动。
“读研期间,我在做实验时偶然发现了一个新的数据,我把它整理成论文,后来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上,这对于当时还是研究生的我来说,就像是打开了人生一张新的大门。”
从华中科技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毕业后,万忠民到我校工作,他一直思虑着如何才能在自己擅长的科研方向发表有价值的文章。在理论充实和基础研究得到一定进展的基础上,他开始寻求新的突破点。
当时实验条件不够,课题缺乏,然而有限的环境无法阻止他无限的动力。万忠民老师动用自己的工资买实验设备做试验,日复一日地进行试验与论文撰写。“做实验的时候根本不分昼夜,晚上就直接待在实验室了,有几次都是一做就是两三天。”万忠民回忆往事艰辛,脸上却笑容满溢。
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万忠民老师已经在学术界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近几年,万忠民老师发表SCI/EI论文60多篇,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SCI论文十几篇,其中有几篇发表在本领域的国际权威刊物,影响因子都超过4.5。
在科研工作中,项目最能够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也最能体现教师的科研价值。万忠民从未停止追求。从在企业做博后以来,万忠民主持了经费上100万的项目4项,其中有经费达到810万的广东省战略新兴产业项目,申请了6项发明专利。2012年来,已成功应用在公司产品中,实现了每年120万套的产品,为企业创造了3.2亿元以上的经济效益,同时获得了2012年佛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学校要向前发展,需要科研成果不断的支持,需要学校所有科研者大力的推进。”万忠民老师充满信心又谦虚地说道,“我作为学校一名普通的科研工作者,能为学校做出贡献是我的荣幸,而在工作中得到了同行特别是一些资深专家的肯定,对我来说也是莫大的鼓励。”
工作如此,生活中万老师不同于工作的严肃认真,却同样为人称赞。
“他不管是学术方向的指导还是实验理论的指导上,都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和鼓舞。”正在学校读博的青年教师陈曦眼里充满感激,私下里他亲切地称呼他为兄长,他说万忠民老师每周都会定期两三次主动去与青年教师交流、探讨、指导,在他们每每感到陷入迷茫的泥沼时,万老师的协助如同雪中送炭,“他以自己的经历与人生感触来设身处地地为我们引路,读博一般都是自己的事,对于我们,他本是没有这个义务的。”
科研之路是条永恒的探索之路,万忠民老师谈到未来自信满满。“科研需要劳心、劳力、劳资,但是这是一个经历从痛苦到喜悦的过程。”
他指出,科研要强化基础,研究方向一定要新颖、要前沿、要专一。研究内容的选取,需要较全面了解该方向的进展,找到有意义、有创新的点,这是一个劳心的过程;一旦选定研究内容,就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工作,就需劳力,而这些工作包括理论推导,数值计算,试验论证都需要实验设备,这些都需要资金的投入。在这中间,他强调了另一个强力的臂膀:团队。
“做科研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也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来完成,需要组成团队来集体攻关。如果拥有一个良好的科研团队,研究工作能更顺利地开展完成。”现在万忠民老师组建了方向相近的4位博士,3位副教授、讲师,联合培养的1名博士生、2名硕士生的科研团队,同时联合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力量进行项目研究。不仅如此,万忠民老师同时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交流,积极参加一些有质量、高规格的学术会议,也积极建立与企业的联系,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学术网。
“任何有力的行动都是对我的鞭策与支持,都有助于更好地提升科研力量,促进科研发展。”尽管科学研究是一项以复杂脑力劳动为主、繁重体力劳动为辅的艰难过程,万老师仍积极进取,不断开拓,大路宽广而前行不易,相信他正在走向下一个日出,等待科研之光再度闪亮。(学生记者/吴志奇)本栏目由科技处协办
人物相关简介:
万忠民,男,1977年1月生,重庆人,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兼职硕士导师,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佛山市高层次人才。主要从事光电子器件性能及大功率LED封装散热技术、燃料电池性能优化设计、微尺度流动与传热及节能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2000年7月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能源学院,2007年12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项目、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重大项目、广东省科技厅产学研重大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经信委技术创新重点项目及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等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完成了包括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相关技术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获得了国际先进的成果鉴定,获得佛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在APPL ENERG、J POWER SOURCES、INT J HEAT MASS TRAN、APPL THERM ENG、THERMOCHIM ACTA、MICROELECTRON J、 J THERM SCI、工程热物理学报、机械工程学报、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等国内外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SC/EI收录6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担任APPL ENERG、INT J HEAT MASS TRAN,HEAT MASS TRANSFER,INT J THERM SCI ,INT COMMUN HEAT MASS,APPL THERM ENG、MICROELECTRON J,J THERMOPHYS HEAT TR,THERMOCHIM ACTA等十几种国际期刊特邀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评审专家,浙江省科技厅的特邀评审专家,佛山市天瞳科技有限公司、东丽有限公司高级技术顾问,广东志高空调有限公司科技特派员。
【责任编辑:】
下一篇: 【科研之星系列之三】十年磨一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