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评估巡礼④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着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中文应用人才
湖南理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是学校办学历史最长、综合实力最强的院系之一,中文专业从1972年开始招生。学院目前有在校学生1200余人,其中本科生1062人,硕士研究生128人,留学生(含语言生)30余人。
师资力量雄厚。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4人,副教授17人,博士44人,作家5人。其中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人选7人,省级学科带头人与培养对象2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9人。特聘教育部“长江学者”、著名作家、知名学者共9人担任学科“学术顾问”;聘请了一批有情怀、有行业影响力的教学名师、地方行政事业单位部门负责人、文化公司业务骨干担任中文专业兼职教师。建成了一支师德修养好、学术造诣深、专业影响广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讨活动。)
专业与学科体系完备。现设汉语言文学和秘书学两个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下设师范方向和创意写作方向。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湖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湖南省重点专业、湖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拥有2个省级教学平台:湖南省教育厅中文专业创意写作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和湖南省教育厅高中语文国培基地。4个省级教学团队:古代文学教研室、文艺学课程组、文艺学教学团队、语言学教学团队。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为湖南省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学科,现拥有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学(语文)、国际中文教育3个硕士学位点。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现有汉语言文字学、应用语言学、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6个二级学科方向,文艺学学科为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形成了屈原文化与古典文学、湖湘文艺思想与当代文艺学学术史、韩少功与湖南地域文学、湘楚语言文化与南方官话研究等特色科研团队。
拥有6个省级科研平台:湖南省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湖南省社科研究基地当代学术史研究基地、屈原文化研究基地,湖南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基地汨罗江语言文学研究中心,湖南省湘学研究院岳阳历史文化研究基地,湖南省社科普及基地南湖藏书楼。
教学与科研成果显著。近年来,学院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教育报》《湖南教育快讯》等相继报道学院教学成果。承担湖南省首批“新文科”改革与实践项目等省级以上教研与教育规划项目20余项。建成国家级一流课程“楚辞鉴赏与诵读”,省级精品与一流课程8门,主编和参编《文学概论》《古代汉语》《大学创意写作实训教程》《创意写作教程》《大学生写作教程》《大学语文》《新编应用语言学》等教材10余部。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语言文化田野调查团队成员。)
教师获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课堂教学竞赛、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信息化教学竞赛奖10余项;2人获评省级教学能手。指导学生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20余项、省级50余项。学生每年的考研录取率稳定在15%左右。
学院教师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年度一般项目、青年及后期资助项目2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2项,其他省级、厅级以及横向科研项目60余项。在《文学评论》《中国语文》《光明日报》等重要刊物及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40余部。教师获省社科成果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
学院坚持“以本为本”,在半个多世纪人才培养中,形成了扎根地方培养中文应用人才的特色模式。
挖掘育人资源,厚植家国情怀
学院坚守教学阵线,践行教育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坚定文化自信、深厚文化素养的中文专业人才,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以湖湘文化锤炼品格修养。学院深入挖掘湖湘文化底蕴,将湖湘文化融入课程体系、融入课程思政中,建成5门湖湘文化特色课程。用求索精神、忧乐文化锤炼学生品格。组织开展“发现文化”系列课外文化实践活动,促进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的优化改革,形成了传承弘扬湖湘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体系。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学生开展生动的文化发现实践活动。)
以红色文化引领精神塑造。岳阳是红色沃土,有平江起义纪念馆、任弼时故居、何长工纪念馆等红色革命文化场馆。学院将革命精神、红色基因融入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砥砺学生品格,激励学生刻苦学习,乐于奉献。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功底扎实,品德纯正,能力突出,发展后劲足,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学生走进张谷英古村落开展生动的文化发现实践活动。)
以文化发现助力区域发展。用好地域文化资源,讲好地域文化故事,是地方高校应有的责任担当,也是学院孜孜以求的价值追求。近年来学院围绕汨罗江流域语言文学文化、岳阳生态文学、彰显岳阳地方特色,学院组织编写的《文学中的“一江碧水”:岳阳生态文学文本解读》获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作品奖。每年暑期举办的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发现名村名镇系列活动,得到团中央通报表扬。
聚焦母语表达,强化中文应用
为契合社会发展对复合型新文科人才的时代需求,学院守正创新,形成面向社会需求的“中文+专业技能”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狠抓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夯实学生人文底蕴,开设了面向语文教育、文化创意、秘书三个中文应用领域。专业办学对接社会需求,让传统专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师范教育底蕴深厚。学院前身是岳阳师专中文系,有近60年的师范教育传统,为湖南乃至全国的基础教育培养了大批优秀教师,涌现了吴春来、王春等全国语文教学名师。2024年通过了教育部师范专业二级认证。近年来,学生在“田家炳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湖南省教育厅组织的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多次荣获一等奖、二等奖。
创意写作锐意创新。学院教师中有中国作协会员5人,教师创作的作品获湖南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第六届叶圣陶教师文学奖等多个文学奖项,学院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颁发的“支持教师文学创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学院倡扬“门门都是写作课。人人都是写作者、个个都有好作品”的创意写作人才培养理念,《中国教育报》专门刊发文章报道了学院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让传统专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近年来,学院主动对接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开展文化赛事、文旅活动、文创品牌的创意策划,主办、主持、参与的主要活动和项目有汨罗江国际诗歌艺术周、栗山国际诗会、汨罗江国际龙舟节、全国“爱故乡”文化推广论坛、汨罗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申建、云上合集——沃乡诗歌年会、“策游潇湘,营出花YOUNG”文旅推广活动、岳阳君山芦苇艺术节、张谷英农民丰收节、岳阳三荷机场文化形象策划等。学生参加省级创作类比赛获团体、个人奖项50余项。
秘书培养紧跟时代。学院有近50年的秘书培养办学历程,培养的人才厚基础、能力强、发展好,大批毕业生成长为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中坚力量。近年来,学生参加“慧文杯”第八、九、十届全国商务秘书职业技能大赛,获团体一等奖2项,团体二等奖1项,个人一等奖3项,个人二等奖5项,以及“最佳人气奖”“最佳口才奖”各多项
依托教学团队,提升创新能力
教学团队的发展源泉在于科学研究。学院各教学团队依托科研平台与教学平台,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以科研团队建设推动教学团队构建,着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语言学教学团队把学问做在田野上。团队依托湖南省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开展岳阳及周边县市语言文化的发现、整理与应用,建成湖南省一流社会实践课程“发现文化”和湖南省精品课程“语言文化发现”“湖湘语言文化”。团队教师带领学生深入田野开展方言文化调查、留守儿童语言生活状况调查、红色语言文化资源与家训文化资源调查整理、推广普通话等活动,提升优秀地方语言文化创新传承与创新演绎的能力,培养了一大批热爱并有志于优秀地方语言文化研究的人才。团队获评“湖南省优秀导师团队”,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聚焦区域文化开展的汨罗江作家群研究享誉全国。)
现当代文学与文艺学教学团队走进文学现场教学。团队依托文艺学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汨罗江语言文学研究中心、与韩少功研究所、湖南省大学生创意写作研究中心,充分利用地方文学资源,带领学生走进文学创作现场与文学评论现场,夯实文学评论理论基础,训练学生创意写作思维。团队建成省级一流线上课程“中国现代诗歌精品赏析”,承担湖南省首批“新文科”改革与实践项目,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文艺学课程组获评湖南省优秀教学团队。
古代文学教学团队构建湖湘文化育人体系。团队依托屈原文化研究基地与湘学研究基地,充分挖掘湖湘文化中的育人资源,建成以湖湘文化为内核的“通识-学科基础-专业必修-社会实践”课程群,培养学生创新性传承湖湘文化的能力。建成国家一流线上课程“楚辞鉴赏与诵读”,省级一流社会实践课程“忧乐文化上心头——岳阳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实践”和一流线下课程“中国古代文学”,编写《大学语文》国家级规划教材。团队获评湖南省优秀教研室。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学团队开展教研活动。)
中文应用教学团队构建协同育人课堂。团队依托湖南省高中语文国培基地与湖南省礼仪文化协会,协同基础教育部门、地方政府与事业单位开展第一与第二课堂教学。聘请有情怀、有行业影响力的语文名师、地方政府与事业单位部门负责人、文化创意公司业务骨干进课堂,独立或合授课程,在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中指导学生紧跟行业发展与时代需求,提升创新性应用的能力。
云间东岭千重出,树里南湖一片明。学院将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继续发挥在理工类院校的文化浸润功能,扎根岳阳,提升湖湘语言、文学、文化研究领域的宽度、阐释的深度、应用的广度,朝着专业学科综合实力更强,湖湘底色更亮,人才培养应用特色更突出的目标迈进,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图片来源:宣传部、中国语言文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