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评估巡礼③能源与电气工程学院:培养电力新能源领域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作者:能源与电气工程学院 来源:能源与电气工程学院 时间:2025-04-08 浏览:410
A A A

能源与电气工程学院聚焦国家能源战略重大需求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紧密对接湖南省“4×4”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岳阳市“1+3+X”现代化产业体系,面向新型电力与能源技术装备领域,在可再生能源与智能电网、绿色能源装备设计制造、新型电力系统智能控制等方向开展重大科学技术攻关和科技服务,培养电力新能源领域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蓬勃力量。

学院拥有一支以国家杰青、长江学者、我国电力新能源领域著名专家曾祥君教授为带头人,以青年博士技术骨干为核心,以湖南石化、华能岳阳电厂、国网岳阳供电公司等电力新能源企业为成果应用单位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专任教师博士占比83.4%,平均年龄39岁,其中高级职称10人、博士15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20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湖南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湖南省杰青、湖南省“三尖”创新人才、湖南省科技人才托举对象等省级人才7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2人。

学院拥有能源动力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新能源科学与工程2个本科专业,建有工业燃烧器与燃烧智能控制湖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燃料电池技术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新型电力与能源技术装备岳阳市重点实验室、电力系统监测保护平台、电力拖动及电机控制实验室、新能源与电气综合实验室等10余个教学科研平台,实验室总面积4500余平方米,科研仪器总值2000余万元。近五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科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20余项、省级及校企合作项目10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件,出版学术专著2部,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0余项。

坚持党建引领,打造“思政领航•能电工程”综合育人平台

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构建彰显电力新能源特色的“思政领航•能电工程”综合育人平台,把党的建设成效转化为学院高质量发展成果。学院构建多环节协同育人机制,定期开展各类思想引领活动,有效加强对课堂、讲座、论坛等阵地管理,通过红色教育基地实地学习、上党课、趣味运动会等实践活动,培养师生的家国情怀和团结协作能力,为育人平台建设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与组织保障。

(能源与电气工程学院组织师生前往“守护好一江碧水”展陈馆等地参观调研。)

学院组建电工课程群教学团队、电力新能源学科竞赛团队、新型电力与能源技术装备科研团队等,充分挖掘电力新能源特色文化,弘扬“能电工匠”精神,丰富“思政课-专业课-实践课”全环节育人内涵,打通“思政+学科+育人”三平台经络,形成能源使命担当的社会贡献服务模式。学生获各类学科竞赛奖励80余项,师生组建的“华容团洲抗洪救灾”服务团队参加2024年华容团洲垸现场抗洪救灾工作,学院志愿服务项目获湖南省第七届“雷锋杯”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创新教学改革,构筑“赛教研”协同育人机制

学院积极落实学校“内涵建设”和“审核评估”重点工作要求,贯彻“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打造能源电气交叉融合教学创新团队,建立“引企入教”特色课程群体系,构建“学校培养-企业实践-社会服务”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学院教师主持各类教研教改项目27项,获教学成果奖3项、教学竞赛奖励12项。《电力电子技术》《电工学》等被认定为省级一流课程,《电工原理》被认定为省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智能控制系统》被认定为省级研究生优质课程。

(承办第二届湖南省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

(承办湖南省科协年会之新能源、智慧电网、氢能利用等领域校企合作论坛。)

学院建立健全“研、学、用”一体化人才创新培养机制,实施校企双导师制度,组建电力新能源学科竞赛教师指导团队,构筑“专业理论+工程实践+创新创业”登云梯,力促以赛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重点推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能源装备大赛、节能减排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拓展个性化发展路径。近年来,学院承办工程热物理与电气工程跨学科融合论坛,协办第二届湖南省节能减排大赛,学生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50余项,获各类学科竞赛奖励8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8项、省级奖励60余项。

聚焦地方电力新能源产业需求,深化产教融合育人模式

学院主动对接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和能源转型,瞄准电力新能源领域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加大与地方产业链的交流合作,探索合作式、任务式、项目式、企业实操教学等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构建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长效衔接机制,深化产教融合育人,打通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学院与国家电网、湖南石化、华能集团等10余家领域内龙头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签订实践基地4个,每年接收学生实习200余人次。企业导师每年来院讲座、授课30余次,指导本科毕业设计60余人,通过工程中的实际案例研究提升了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近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优秀毕业生就职于国家电网、南方电网、湖南石化等电力新能源领域知名企业,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校长曾祥君教授团队获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协办2024年湖南电力技术论坛。)

学院构建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已形成示范效应,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等方面成效显著。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科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20余项、校企合作项目8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30余件,获贵州省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0余项。

学院秉承“质量为本、科研引领、人才驱动”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宗旨,紧扣学校“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内高水平大学”奋斗目标,逐步形成“行业龙头引领,地方高校支撑,校企合作创新”的产教融合育人特色,着力打造集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于一体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为培养电力新能源领域优秀人才,服务地方产业链建设持续奋斗。(图片来源:宣传部、能源与电气工程学院)

责编:苑煊 初审:郭云峰 终审:司念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