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马新观 聚焦新文科
审核评估巡礼②新闻传播学院: 培养“一化两型”新闻传播人才
湖南理工学院是湖南省开办新闻传播教育最早的高校之一,1994年开办广告学专科教育;2001年成立新闻传播学系;2009年成立新闻传播学院;2018年获批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是湖南省继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之后第4所同时拥有新闻传播学科学硕点与专硕点的高校。现有新闻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3个本科专业,其中广告学是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新闻学是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网络与新媒体是全国28个最早特设的专业点之一。
新闻传播学院是湖南省新闻传播学会副会长单位、湖南省广告协会副会长单位、中国认知传播学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新闻史学会公共关系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广告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
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聚焦新文科建设,服务媒体融合发展国家战略,立足地方、面向行业,着力培养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历经30多年的改革创新,学院在“课程群+工作坊”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多维度实践教学等方面逐步凝练形成“三位一体”的实践育人特色。“媒体融合下一化两型新闻传播人才‘课程群+工作坊’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获第十二届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厚植家国情怀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三螺旋实践育人模式研究与探索”“新闻传播类专业多维度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先后获湖南理工学院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坚持党建引领,落实“三全育人”
紧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新闻传播学院党委认真履行党建主体责任,持续开展“以党风带教风,以教风带学风”的“双带”工程和教师党支部牵手学生党支部、研究生党支部牵手本科生党支部、党支部牵手团支部的“三牵手”工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践行马新观,选派多名教师参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骨干教师专题培训班”,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进课堂进头脑。坚持“三全育人”,落实“七进两联系”制度,开展新生信仰启航教育、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和“党章进行囊,信仰伴远行”毕业生党员教育。
学院教师三支部获批学校第一批“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新语心愿”成长辅导室通过湖南省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项目结项验收。获评湖南省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研究与实践先进个人1人、湖南省首届高校辅导员综合育人能力提升示范观摩活动二等奖1项。拥有湖南省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1人,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百佳1人。
(新闻传播学院引导学生重走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
“薪火新传”红色宣讲助发展志愿服务团队连续五年获得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戴恩泽同学捐赠骨髓干细胞,获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评选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吴缇同学成为由共青团中央主办的“青年大学习”第十二季第六期领学人,7件学生作品获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践行者”征文奖。
明确培养目标,优化专业布局
经深入调研和专家论证,学院找准定位、突出特色,立足地方、面向行业,明确以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为目标,不仅面向新闻媒体,而且更广泛地面向非新闻专业机构(如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培养既具有特定领域专业知识,又懂得传播内容生产、渠道分发、终端运用的具备跨专业能力的高素质“一化两型”新闻传播人才。坚持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三个专业打通传播链、契合生产链,各有侧重、相互支撑,其中新闻学专业聚焦融合新闻内容生产,广告学专业聚焦数智传播策划运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聚焦智能媒体技术应用。
聚焦”新文科”,重构课程体系
顺应智媒时代需要,适时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发挥学校理工优势,推进“新文科”建设,基于全媒体生产链传播链,建构“课程群+工作坊”培养模式,系统整合课程内容,形成相应的专业核心课程模块,理论必需够用,突出实训应用,推动校内校外实训一体化、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培训与创业孵化一体化。
积极开展课程思政,高标准制定课程育人质量标准,推行马新观进课堂入教材,要求“马工程”教材选用能选必选。
(新闻传播学院教师团队获2021年湖南省普通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一等奖。)
“基于数字营销传播的广告学专业‘课程群+工作坊’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地方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一化两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分别入选2018年度、2020年度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教学改革十大创新项目。《新闻学概论》《传媒社会考察》《负面舆情应对演练虚拟仿真项目》《网络舆情分析与引导》《数据新闻》《寒暑期社会实践》《忧乐文化上心头——岳阳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实践》7门课程获评湖南省一流本科课程。
加强教研教改,提高教学能力
坚持OBE理念,持续改进教育教学的理念、内容、方法、手段,实施《新闻传播学院青年教师能力提升计划》《新闻传播学院学术骨干提升计划》等,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2020年以来,立项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2个;立项湖南省教改项目9个,其中重点项目2个。
(教师杨珊获2023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竞赛一等奖。)
传媒文化与传播研究生教学团队获评湖南省优秀研究生教学团队;数字创意传播本科教学团队、融媒内容生产本科教学团队获评湖南理工学院优秀教学团队。2020年以来,团队教师先后获湖南省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一等奖,湖南省信息化教学竞赛一等奖、三等奖,湖南省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三等奖。
厚植家国情怀,培育实践生态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国情教育+专业嵌入”,坚持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与思想引领、价值塑造并重,突出家国情怀培育,构筑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三位一体”的实践育人生态系统。“涵育家国情怀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三螺旋’实践育人模式研究与探索”被立项为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入选2020年湖南省高校“十大”育人示范案例。
(与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等联合举办的“湘江北去”成为专业实践品牌。)
在专业实践中深融思政元素,从常规课程实训、实验课,以及专业考察、专业见习、专业竞赛等多维度开展实践育人。与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等先后举办“湘江北去”“红色足迹”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暑期见习营,以全媒体形式报道湘江沿岸、红军长征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迁,累计在中央、省级媒体发表新闻作品近100篇,把课堂开在田间地头,把新闻写在祖国大地。
在社会实践中强化专业属性,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五融”立体式新闻传播类大学生红色宣讲团进社区——以“声入人心、薪火相传”大学生宣讲团为例》获评2023年湖南省高校学生工作优秀育人案例。吴缇同学负责的理论宣讲团入围2023年全国大学生井冈山精神志愿宣讲团;“互联网+ 媒介素养通识推广模式进社区”获省级优秀志愿服务团队。
在“双创”实践中推进德才兼修,近3年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大广赛”、中国数据新闻大赛、湖南省公益广告大赛、米兰设计周全国高校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省级以上奖励150多项,其中“挑战杯”全国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大广赛”全国二等奖5项、三等奖7项;立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0余项。相关成果被岳阳市政协、岳阳市民政局等单位采纳。
立足双师双能,建强师资队伍
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坚持外引内培,着力打造既具备专业理论素养、又具备实操能力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学院现有长江韬奋奖获得者1人,湖南省普通本科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湖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1人,湖南省研究生优秀教学团队1个,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5人,巴陵科技智库专家1人,岳阳智库咨询专家2人,中宣部高校与新闻单位互聘“千人计划”16人,双师双能型教师18人。此外,还聘请30多位国内知名的新闻传播学者和业界人士担任校外硕导或客座教授,为高素质“一化两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面向行业区域,深化产教融合
学院是湖南省第一家地市级部校共建学院,建成湖南省高校第一个融媒体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加强顶层设计,开设“专业见习”“工学结合实践”“项目创新工作室”等实践课程;鼓励老师与行业合作,开设工作室,招募学生,承接实体项目。岳阳日报传媒集团为湖南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岳阳广播电视台为湖南省普通高校校外优秀实习教学基地。现有教育部高校数字媒体产教融合创新应用基地、湖南省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湖南省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实践基地。
(新闻传播学院“课程群+工作坊”培养模式为学生打牢了专业根基。)
与湖南日报社签约“青春合伙人”项目,与新湖南、省中医药局组建中药青春研习社,启动“岐黄之路”系列采访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新湖南“新青年打卡新地标”作品征集活动,3件作品分别获得二等奖、三等奖、最佳人气奖、优秀奖。与湖南红栀子大健康产业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师生参与运营,持续产出成果。
面向未来,学院将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铸魂育人,精准定位、凝练特色,奋力推进学科专业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图片来源:宣传部、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