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建设年③:为湖南万亿级现代石化产业“加油”

——化学化工学院推进高质量发展纪实

作者:苑煊 来源:宣传部 时间:2024-12-09 浏览:
A A A

岳阳市云溪区,湖南石化100万吨/年乙烯炼化一体化及炼油配套改造项目现场,工程车来回穿梭,一派火热建设场景。

直线距离30千米外,位于湖南理工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的“石油化工催化与分离关键技术”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师生周末不休息,正为相关项目实验紧锣密鼓地忙碌着。

初冬时节,走进化学化工学院,涌动的科技热潮扑面而来。

打造石化产业人才“强磁场”

(学校参与湖南现代石化中试基地建设。)

10月21日,湖南现代石化中试基地在岳阳市揭牌。作为唯一高校代表,学校和中石化湖南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国石化催化剂有限公司长岭分公司、岳阳兴长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湖南长炼新材料科技股份公司一起,与湖南现代石化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签订湖南现代石化中试基地中试协同平台协议。同时,作为湖南现代石化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主要依托单位之一,学校和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湖南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湘潭大学、中山大学环境材料研究所等7家单位一起,与湖南现代石化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签订技术支撑协议,为中试基地提供智力支撑。

这一切,离不开化学化工学院众多高水平人才的支撑。

2003年,已经在中石油兰州石化工作了15年的郑淑琴,来到了湖南理工学院。“是岳阳得天独厚的石化产业优势,让我选择在这里安家落户。”郑淑琴坦言。“作为岳阳市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地方党委政府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帮助,学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在郑淑琴等教师的共同努力下,2006年,化学化工学院与岳阳三生化工有限公司联合组建了校企“三生催化研究中心”,三生公司出资200万元,公司将催化剂活性与选择性的评价装置安装在学校的教学楼中,有专职的研究人员常年在学校与老师组成研究团队,开展多项项目研究。

(学校召开服务岳阳现代石化产业对接会。)

引凤还需巧筑巢。经过40余年的发展,化学化工学院在传承中创新,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2个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达到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符合《华盛顿协议》国际互认条件;学院拥有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是湖南省“十四五”重点学科、国内一流建设学科和博士点立项建设学科。

在化学化工学院超万余平方米的实验室,师生穿着工作服、戴上口罩,专心致志地检测着每一个样品,分析每一项数据。学院建有独立的分析测试中心,花费5000余万元购置核磁共振仪、单晶X-射线衍射仪、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粉末X射线衍射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液-质联用仪、气-质联用仪等一批先进的大型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科研条件位居全省前列。

(校长曾祥君赴湖南石化考察。)

(众多院士、专家为学校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建设建言献策。)

十年来,化学化工学院先后与中石化巴陵分公司、中石化长岭分公司等7家单位联合组建了“石油化工催化与分离关键技术”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石油化工催化”湖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精细石油化工催化与分离”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先进碳基功能材料”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等8个省级平台;与中石化巴陵分公司共同组建国家热塑性弹性体技术创新中心,通过了院士专家论证;与湖南岳阳绿色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共同组建湖南省现代石化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致力推动石化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产业聚集。2022年11月5-8日,由中国化工学会和湖南理工学院共同举办的精细化工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岳阳举行。来自国内5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600余名专家学者,及来自美国、韩国、比利时等多国的200余名国际专家参加会议。与会院士专家考察湖南岳阳绿色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相关化工企业开展对接洽谈交流,促进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转化应用,推动岳阳精细化工领域的创新和绿色发展。

登高而望远,临海而心阔。化学化工学院重视与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比利时鲁汶大学、加拿大Lakehead大学、韩国湖西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等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与交流关系,定期邀请国内外化工研究领域专家学者来岳讲学、交流。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带头人唐课文指导团队成员实验。)

如今的化学化工学院人才济济,精英荟萃,现有博士学位教师70人,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石化科技创新功勋奖获得者、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湖南省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湖湘青年英才等国家级、省部级人才10余人。

该学院4位院士、多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担任岳阳市战略发展顾问和“南湖学者”特聘教授。“精细化工绿色催化与分离”团队获批湖南省创新研究群体,“分离与催化新技术”和“先进碳基功能材料”两个团队获批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化学化工学院汇聚各方英才,充分发挥专家、团队的作用,协同攻坚、屡创佳绩。

在万亿级石化产业一线“淬火”

前不久,由化学化工学院周从山、李安和湖南石化教授级高工夏金魁共同指导的研究生王鑫洋,以及多名本科生共同参与的“碳五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完成小试开发,2021年作为中国石化巴陵石化“揭榜挂帅”重点科研项目开展中试,该项目被视为岳阳巴陵石化战略性前沿项目。

石化产业是湖南省重点培育的万亿产业,是湖南省“4×4”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岳阳是湖南万亿石化产业核心基地,将贡献7000亿,中石化巴陵石化、长岭炼化等“龙头”雄踞多年,主要化工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20%。万亿产业的背后,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化工人才的精准输送。

(学生赴湖南石化开展专业见习和实践。)

“4年多里,我努力当好企业科技创新的‘攻关人’,协助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难题。”被选派到巴陵石化当科技特派专家的李安博士说,自2018年以来,他带领科研团队在巴陵石化共同开展碳五资源综合利用科研攻关,开发出高品质环烷烃生产技术,助力橡胶产品生产工艺降黏提浓、节能降耗;开发新型戊内酰胺单体及尼龙5材料,有望作为化工新材料用于信息装备(铁电存储器)、航天军工等高端应用领域,目前已联合申请专利十余项,初步形成该领域专利保护网。

(学生赴湖南石化开展专业见习和实践。)

“化学化工学院人才引进不但注重科研能力,更看重的是企业工作经历。”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周从山介绍说。青年博士熊碧权、刘坤等,在大学攻读博士期间,多次深入长岭炼化、巴陵石化解决技术难题的履历,成为人才引进最为重要的考察环节。在这一政策的引导下,化学化工学院近年引进的博士,个个都有企业工作背景。

为确保教师科研能够找到企业科技创新关键点,找到自身科研的“兴奋点”,按照学校专任教师到相关行业一线学习、交流机制,规定工科类青年教师上岗之前至少要有一年时间在企业挂职锻炼。为了随时了解企业发展所面临的科技难题,化学化工学院每年都会组织一批教授博士组成“科技小分队”,到相关企业开展调研,这些博士教授以“科技特派员”的身份深入企业生产一线。

在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们不仅讲好课、做实验,还乐于走进石化企业生产一线“交朋友”,理论研究与工业生产精准对接,与企业共建科研创新平台,就技术创新中的突出问题展开攻关。目前,已有50名博士教授奔赴岳阳20余家石化企业开展科研工作。

(化学化工学院教师李立军指导学生实验。)

长岭炼化发展规划部经理姚峰,1998年从该院化工专业毕业,在公司工作20多年时间里,历经多个技术岗位锤炼,成为石化央企独当一面的技术先锋;“90后”姚骏毕业后选择在岳阳凯门水性助剂有限公司工作,目前是云溪新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经理,从技术到生产助力石化企业“新秀”崛起。

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张盼良介绍,该学院每年毕业的本科生达400余人,研究生近百人,他们中有进入石化企业担当重要技术岗位,有在石化产业领域自主创业,为岳阳石化产业添光增彩。学院号召师生走出象牙塔,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实施产教融合,积极努力推进校企校地合作,服务地方发展。

把“论文”写在重点产业链上

“一滴石油,从最初的原料,到延伸到下游的新材料,我们建立了一整套研发体系,力争把化工原料‘吃干榨尽’,物尽其用。”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刘宇说。

杨长安博士与湖南倍特尔新材料有限公司开展的合作就是最好的例证。杨长安牵头的“涂料油墨用无规聚醚磷酸酯和嵌段聚醚润湿分散剂的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国内首创了适用涂料油墨用的润湿分散剂产品新体系,解决了涂料油墨体系分散效果不佳、粘度较大、流动性差等问题。项目组经过多年的研究,在聚醚的合成、酯化、精制、脱色与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获得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5件。自投产以来,产品累计生产3000多吨,产值18300万元,利税7320万元。

(先进碳基功能材料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侯朝辉指导学生实验。)

作为化学化工学院专任教师,现任湖南现代石化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周全博士是校地、校企的“联姻人”,“我的工作本身就是做‘化学实验’,让石油化工产业链需求与教师优势科研项目对接,让它们产生‘化学反应’,直到项目产业化落地。”

化学化工学院紧紧围绕中部地区崛起、长江经济带建设和湖南省“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等国家、地区重大发展战略需求,紧密联系地方产业特色,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聚焦石油化工产业链延伸、推进石化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石化产业绿色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持。经过多年建设和凝练,形成了化工分离工程、精细有机化工、高分子材料工程、碳基功能材料等多个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多年来,化学化工学院依托产学研平台,成立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团队,长期进行深度技术交流,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为服务大型中石化企业,学院联合湖南石化等石化企业开展先进理系聚合可控技术技术、高端合成橡胶技术、碳五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项目研发,研究成果在医院输液管、共享单车、电线电缆、汽车替代部件等领域广泛应用,产品质量高,经济效益显著。

(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周从山指导学生实验。)

2019年,化学化工学院联合中石化长岭分公司、长岭科技开发公司等开发了环氧丁烷分离精制新技术,突破了产品精制的技术瓶颈,一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开展环氧丙烷下游产品深度开发,已开发2个特种聚醚新牌号,授权2项国家专利,产品可替代进口。

针对国内聚烯烃中低端产能过剩、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而高端牌号供给不足、进口依存度较大的现状,化工学院携手岳阳兴长石化股份有限公司,自主创新开发特种聚烯烃催化剂及新产品开发成套技术。为形成特种聚烯烃产品规模化效应以及匹配下游应用市场需求,岳阳兴长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新建一期30万吨/年生产装置,全部建成投产后,将实现年均利润总额约为2亿元,年均税后利润约为1.5亿元。

据了解,化学化工学院先后突破高端合成橡胶新材料新技术、特种聚烯烃合成工艺、绿色高端环氧树脂制备新技术、环氧-聚醚产业链技术等,合作研发的成果获得省级和国家级奖励。近5年来,承担企业技术开发课题160余项,攻克多项石化产业链关键技术并实现产业化,获得100余项包括发明专利在内的知识产权,产生数十亿元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