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办好人民满意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办好人民满意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 王文锋
我代表第七组向大会报告本组讨论的情况。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这次讨论呈现的几个特征:一是主题鲜明,思想统一。会前,张书记要求各组讨论要围绕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聚焦更新理念观念、聚焦推动重点工作、聚焦深化内涵发展、聚焦提质管理服务。对此,本组同志均立足各自岗位实际,结合大会四位校长的主题报告,结合当下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和政策方针,抓住“高质量发展”这一关键词,围绕“四个聚焦”,畅所欲言,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二是认真研讨,态度端正。为开好这次研讨会,许多同志都做了精心准备,特别写了发言稿。大家不是发牢骚、出怨气,而是为了学校发展,提真问题、谈真想法、拿真办法,努力把会议开成了一个建设性的会、一个凝心聚力的会。三是落实落细,组织有序。研讨正值2024年第一场雪,大家克服困难,积极参与,人人发言,气氛非常热烈,直到当天晚上六点多才散会。联系领导丁校长也全程全时到会指导。这里,要感谢学校给新闻学院为研讨提供服务的机会,正如丁校所言,这是新闻学院办学以来同时接待处级干部最多的一次。
刚刚前面几组的同志都做了很好的发言,他们提到的许多问题在我们这组也有讨论,这里为不耽误大家更多时间,重复的我就不讲了,主要围绕“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办好人民满意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这一主题做个汇报。
办好人民满意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这是办学目标,也是办学定位。曾校长在培训班开场报告中对为什么办、办什么样、怎么办“人民满意的大学”作了系统的深刻论述。我们小组讨论,一致认为曾校长的报告高瞻远瞩,为我们今后办学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
作为地方高校,办人民满意的大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其本质是如何处理好高校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对此,大家先是对一些纷纷扰扰的概念进行了讨论,从工学结合、产教结合,到产学合作、校企合作,再到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不一而足,大家在讨论中逐步形成共识。然后,大家对目前学校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整体认为当前我校产教融合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科教融汇还处于启蒙阶段。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融合渠道不畅。这既有产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在性质、体制、功能和结构上的不同,双方在合作目标和动力存在较大的落差,也有政府层面政策引导有余,制度刚性约束不足,大多数合作关系的建立与维系还是依靠人脉关系和信誉,规范的、可持续发展的融合渠道和机制还没有建立。二是融合程度不深。目前主要局限于共建学生实习基地、顶岗实习等,合作模式比较单一,融合内容不够深入、系统、实在。三是融合经费不保。在当前低水平的校企合作中,往往是学校主动、企业被动,企业在合作中难以获取收益而不想投入,而无论学校还是政府的经费投入很有限,其他社会捐助和信贷渠道更是没有保障,校企合作的经费难以保证。四是融合师资建设滞后。从形式上看,我们已经建设有一定规模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也一定程度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但能真正深入行业、企业,与业界真正联合开展科技研发、生产应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还是非常有限。
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大家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认为首先是统一认识,明确我校人才培养主要是本科层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个层次的人才对应的是岗位群或职业群或某个行业领域。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长期战略和主导模式。第二,创新合作模式、深化合作内容。构建产教融合发展平台,对接区域优势产业,发展应用型专业集群。共建科技研发中心,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开办现代产业学院,联合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等。真正把创新链与教育链相结合,把专业链建在产业链,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无缝对接。第三,构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机制。将管理重心下移,转变管理部门职能,支持和鼓励教学院部进行改革实践,凝练特色,增强学校科学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改革教师收入分配机制,完善竞争激励机制,重实绩、重贡献,向关键岗位和有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人才倾斜。实施人才考评机制改革,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第四,建立多元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产教融合发展专项资金,学校和企业也要有专项经费投入。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开辟校企合作信贷业务,畅通社会捐款机制,吸纳社会捐助资金支持产教融合的顺利开展。
当然,本组成员来自学校不同职能部门或教学院部,讨论的议题非常广泛,除了上述汇报的主题外,还包括财力投入与绩效评价、目标管理考核、人才引进、职称评定、学科带头人及团队建设、科研成果转化、干部成长、校园信息化建设以及民生住房等其他问题。这些议题或多或少在前面小组汇报中都有涉及,根据安排,在此不再赘述。
感谢丁校长及本组同志对我的信任,对没有全面、准确汇报本组讨论内容,甚至错误的地方,向大家表示歉意。再次感谢丁校长的全程指导,感谢本组全体同仁的积极参与与智慧贡献,感谢本组副组长、联络员的辛勤劳动,正是因为有他们的辛苦付出,才有我们虽室外天寒地冻但室内暖意融融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