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理工•人物】梁晨:清华园涵养的道义担当
“这边这边”,记者们刚到教学楼大厅,梁晨老师就已经等在办公室门口,热情地招呼大家进办公室。他戴细框眼镜,挂着温润笑容朝我们招手的样子,似乎很难让人想起他是一名严肃理性的学法人。而实际上,一走进教研室,桌上一沓沓法学专业书籍,摊开的《现代行政法总论》,手边厚厚的资料和布满字迹的笔记本都无一不在展示一位学法人的专业。
政法学院的梁晨老师,来自湖南怀化,现为我校政法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公法教研室主任,湖南省法学会卫生法研究会常务理事。2004年考入湘潭大学法学院,本科毕业后获得推免攻读硕士学位资格,2008至2011年于湘潭大学法学院法学理论专业学习,获法学硕士学位,2012年考入清华大学法学院继续深造,获法学博士学位。十二年的辗转求学,是他对学术的不断追求;留在洞庭湖畔,是他对多年来心中教育理想的坚守。
立志求学:十二年漫漫求学路
“潭之山水,朱陵磅礴之余也,昭山峙其东,乌台蹲其西,金霞耸其南,黄龙障其北。”正像明朝礼部尚书李腾芳所云,湘潭大学是一个富有灵气,藏龙卧虎的地方,梁晨在这里度过了七年的美好学习时光。
韶峰之下,湘水之临,回忆起在母校求学的时光,梁晨充满感激。在这个神圣的校园里,图书馆常年爆满,占座成为了同学们的日常,学习是生活的主题,是这样的学习氛围,让梁晨在学习之旅上走得更加坚定。
在湘大的七年学习时光里,他专心学问,大量阅读法学书籍,积极向老师请教,向法学界的大师看齐,不断在法学领域进行积极探索,一步步循着自己的目标迈进。扎实的理论知识给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也为后来考博奠定了基石。
除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厚重的法学研究底蕴,湘大带给他的还有一群良师益友。求学之路上,这群志同道合的朋友都以学术研究作为追求,都对法学界的学术大师、名校的学术氛围充满了向往。当时他们宿舍四个人,有三个人都选择了考博之路。“我们的想法其实也很简单,就想去学术气氛最浓厚的地方,去看看那些法学界大师的风采,我们都是如此渴求一睹名校学者的风采,于是都将学术的中心——北京定为我们的考博目标。”梁晨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中,满心满眼都是对学术的向往,“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求其下者无所得”被他当做追求学术的箴言,引领着一颗奔向学术殿堂的心,坚定地走在艰辛又甘之如饴的考博之路上。
但是考博之路是充满荆棘的,梁晨在第一年的复试中失利了。刚知晓成绩时,他很沮丧,“沮丧归沮丧,但我并没有气馁。”现实的迎头一棒并没有让梁晨失了方向,相反,他冷静理性地分析自己的问题,“我看到了自己与其他学生的差距,但我也看到了希望。我是复试被刷下来的,过了初试也是对我能力的一种肯定。”这份希望也让梁晨愈挫愈勇。
他开始就复试中反思出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学习提高,泡在图书馆里翻阅资料,进一步将自己备考的方向与报考专业导师的研究方向结合起来,不断推翻不断重建。整整一年,夏日炎炎,冬雪皑皑,四季的风景如往年一样更迭,而桌前伏案的身影却没有丝毫改变,唯一变化的,只有他心中日益坚定的信念。
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自己的理想学府——清华大学。在清华读书的几年里,他生怕自己落后了,始终保持着不骄不躁的学习态度,不断跟从自己的导师学习探索,遇到问题及时沟通,在导师的引导下,梁晨找到了法学的一片新天地。
上下求索:探寻法学研究新方向
梁晨在读博时选择的研究方向是“公共卫生法”——一个极其冷门、小众的法学领域。公共卫生法是指调整与公众健康相关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法规的总称。作为一名专业法学院学生,多年的经验积累让梁晨认识到只走传统的研究方向难以取得突破,往新兴领域拓展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而说起进入“公共卫生法”领域的初心,梁晨直言这离不开这一路上前辈的光芒和良师的引导。在考博期间,他受到了清华大学王晨光教授的影响,开始对公共卫生法学这个研究领域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在2003年非典疫情后,王晨光教授发表了《非典突发事件冲击下的法治》一文,文中一针见血提出中国公共卫生法制在重大事件突发事件下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让法制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这让梁晨意识到公共卫生法将会在未来成为法学界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也坚定了他往公共卫生法学上发展的决心。
“2003年‘非典’事件不仅仅对全中国的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对当时的法制带来了不小的波动,王晨光老师为这种波动所触动,他看到了公共卫生法在日后中国的必要性。事实证明,这是一种卓越的远见。”
自己的判断加上导师的影响让梁晨坚定下来研究公共卫生法的信念,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公共健康是关乎群众根本利益的问题,我坚信这方面的探索是很有必要的。”然而,在当时的法学研究环境里,公共卫生法被打上的仍然是“小众冷门”的标签,相关资料的匮乏,相关背景知识的不足都成了让人生畏的问题,也正因为这样,更需要学法之人的执着。
公共卫生法其实是一个多学科交融的领域,在学术探索期间,他也发现了自己知识上的不足,作为一个学法的人,在医学等其他领域上却一窍不通,比如传染病隔离方法和临床治疗,这都是在他的知识盲区中。他笑着说:“当一个人越往学术高处探索的时候,不懂的东西越多,就更加谦虚,不要以为学者是什么都懂的,这是错误的。”为了弥补自己在其他领域的不足,他只能花更多的时间去阅读相关书籍,更深入了解相关知识,不断完善。在此期间,他在《法律科学》《中国卫生政策研究》《医学与社会》《中国市场监管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分别对当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些公共卫生治理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比如我国药品监管制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和解决方法,以及我国烟草控制的法律法规体系。这些都紧密结合了我国社会实际,也是当下人民讨论思考的话题。
厚积薄发的“小众”领域,在今年新冠疫情期间体现出巨大能量。上至中央领导,下到普通百姓都开始将目光集中到公共卫生领域,这种关注也对公共卫生的法制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纵观中国现有公共卫生相关的法律文件,各地呈现出领域间的分散性和差异性,没有一个居于基础地位的总括性法律,没有类似于卫生法总则、公共卫生法典之类的方向性、政策性明晰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科学有序发展。“非典”期间虽然在公共卫生法上有新的立法,但总体来说还存在很大的缺陷,立法的前瞻性不够。在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郭玉芬也建议要“制定公共卫生法”,呼吁全民树立“大卫生”健康理念,这也将我国的公共卫生法建设提上了一个崭新的日程。在梁晨看来,这些不完善和待推进反而证明“公共卫生法”是大有可为,也为他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无限可能。
梁晨说,法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法学理论的研究也要立足于法律的实施,所有学的东西都是要应对现实的问题,小到人与人的纠纷,大到国家的制度安排,教条、空洞地学习一些概念和术语,都是徒劳无功的。台湾学者张伟仁先生提出要跳到法律之外、法律之上学习,法律人首先要钻到法律内部去学,理解法律的一套术语、原理、学说和制度,包括法条之间的内在逻辑;其次就要跳到法律之上去学,否则把法律当作绝对的盲目信仰,反而切断了法律与其依存的最基础的社会根基的联系,从而难有大的建树。这也是梁晨多年来坚守的准则,学法人既要懂法,也要懂生活,要多多去了解这个社会的基本,才能懂得法律对社会带来的作用,要将法律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联系起来。在今后的研究生涯中,他将会循着自己来时的路,不断完善自己的学术研究,往更深处探索。
教书育人:洞庭湖畔育桃李
2016年,梁晨从清华大学法学院顺利获得博士学位,人生的列车呼啸着向前飞驰,一转眼就到了抉择路口。早在2009年的时候,梁晨就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他的学历和知识足以让他成为一名优秀的律师,但他没有从事收入较高的律师职业,而是选择回到湖南当一名高校教师,问其原因他回答说:“每个人对会有自己的人生追求,而我的理想就是做一名高校教师,一生与学术相伴,与学生为伍。”
当一名高校教师是他在本科时期就有着的理想追求,虽说他12年辗转求学,但这个最初的理想并没有在求学路上被抛弃,反而日渐茁壮,他开始寻找高校落脚任教。与此同时,正在进行人才引进的湖南理工学院向他抛来了橄榄枝,这与他回湖南任教以兼顾家庭事业的想法一拍即合,从此,洞庭湖畔便多了一位理性的思考者。
作为一个没有教学经验的青年老师,科研与教学带来的双重压力非常大,但他一直满腔热血,热爱这份工作并且想把它做得更好。
青年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把课堂站稳,这个过程中需要自身不断成长。初上讲台,梁晨就面临着不小挑战,其中班额太大、人数过多让他困扰不已。从他多年学习研究的经验来看,法学应该是一门注重逻辑思考的学科,他心里预想的法学课堂应该是“圆桌式”、“探讨式”的,这样才能确切地得知每一位同学的学习情况,在思辨、探讨的课堂上培养高素质的法学人才,“这种高素质,不在法条背的多么熟,最根本的是法律人的法律职业思维和基于社会正义理念上的职业道德素养。”这种大班制的课堂里如何调动学生主动思考,梁晨花费了不少心思。他会反复跟学生强调,每个人要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学习方式,在他的课堂上从不主张学生埋头抄笔记、抄课件,而是要求学生们在课上紧跟他的思维进行思考,还会经常设置一些案例探讨环节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将法学思维和理念潜移默化传递到学生心里去。
课堂下,梁晨和学生保持着密切的沟通与交流,通过微信、QQ群等线上方式保持联系,每学期都坚持见面开班会,定期在教研室值班,为有疑问的学生提供帮助。“有些同学家里的事情也会来和我倾诉”,这些生活中的小事情都被他细心地记在心里,“法律人,既要懂法律,也要懂生活”是他常挂嘴边的信条。今年是他带的第一批学生的毕业季,问及对学生的期待,他慎重地思考后给出了答案——做一个正直的人。“从法律职业伦理的角度看,很多学法人知法犯法的行为其实给了我们很大的冲击,我希望我的学生一定要引以为戒,我们的心中一定要将法律作为神圣的、需要去信仰的存在,而不是一个简单谋生的工具。”信仰法律,坚持理想,尊崇理性,这些都是梁晨一路走来的有力依靠。
到政法学院后,他在日渐摸索中认识到,与清华大学等学术型大学不同,湖南理工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地方性大学,是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前提,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此为目标,梁晨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与政法学院的“工程法学”人才培养计划,将工程学与卫生法学两个学科结合,探索出一条“工程卫生法”的新方向,并开始在这片崭新的领域辛勤耕耘,致力于培养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在进行专业改革的同时,他对自己能力的提升也没有停止。“法律是一门实践与理论结合地非常紧密的学科,”为了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他近几年多次前往律所进行实习,通过兼职律师来为科研项目寻找一些能反应真实社会状况的问题点,并以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反哺课堂,启发学生。这些持之以恒的努力让他在去年参加全校教师课堂教学竞赛获得了一等奖,他还先后主持省级科研项目2项,主持省级教改项目1项,主持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1项,主持岳阳市科研项目1项。
然而这些在旁人眼里还不错的成就在他的嘴里成了“可惜”:可惜自己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还很少,国家级科研项目还没有取得突破,“当了高校教师后才意识到这不是一份简单的工作八小时职业,甚至可以称之为‘不下班’的工作,尤其是在湖南理工学院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院校”。在感受到这份工作的艰辛与不易的同时,梁晨感到更迫切的是如何快速提升自己的能力,在科研上取得更多的成就,带领学生们获得更多的奖项。
学术研究,是他十几年来不断的坚守;教书育人,是他十几年来不变的追求。在研究上,不负韶华,追逐学术的的最高峰;在教学上,身体力行,讲法治理念传达给学生;在未来的时间里,梁晨还将会行走在学术与教学的道路上,在公共卫生法和教学领域上继续乘风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