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理工·团队】信息学院IIP实验室:每晚亮起的那盏灯
这是一个普通的晚上,5月8日,22:00,信息学院IIP创新室验室,依然是灯火通明。
IIP创新室验室(Laboratory of Intelligent-Image information Processing)创建于2013年9月,依托于信息学院图像信息处理与智能系统校级科研创新团队,现有涂兵、吴建辉、郭龙源、欧先锋、何伟、袁帅六位核心指导老师。IIP创新实验室目前共有70余名成员,其中10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12人获得“湖南理工学院科技创新个人”,3人获得我校“十佳大学生”,4人获得我校“三好学生标兵”荣誉称号,实验室团队先后完成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共10余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共35余项,在国际、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IIP创新实验室专攻人工智能,机器视觉,图像信息处理等课题方向,在学生掌握课题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鼓励其参加相应的科研竞赛,再通过课题研究,形成一定的科研成果。实验室遵循“传、帮、带”的原则,形成跨年级的人才梯队培养模式。“我们实验室会打卡记录同学们待在实验室的时长,但并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主要依靠同学们的自我约束。我们通过带着同学们‘玩’各种科研项目,引导他们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科研方向。”实验室导师涂兵说道。
每晚10点,IIP创新实验室依旧热闹非凡,许多同学坐在电脑前专注地研究图表,走廊上三五成群的同学们在讨论交流。2016级同学肖浩一开始便被实验室浓厚的学习氛围所吸引,进入IIP创新实验室之后,除了学习相关软件、进行每周一次的系统培训外,老师们还鼓励新生通过自主研究形成相应的成果。肖浩刚开始学习撰写专利申请书时一筹莫展,从写完初稿到最终定稿,期间反复修改了数次,大概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繁琐的修改过程让他觉得心浮气躁,但每当他觉得自己想退缩的时候,老师的悉心指导、学长学姐的热心帮助都会给他坚持下去的力量。
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IIP创新实验室的一个七人小组将携一项名为“水生动物信息分析及行为驱动的水质预警系统”的项目参赛。“我们小组分工明确,每个人都充满了干劲,现在项目还在不断地修改和完善,期待能取得好的成绩。”小组成员陈伟邦谈到,刚开始相关装置出现了差错,导致项目停滞不前,但是通过各自寻找资料和团队交流讨论,总算找出了错因,使装置能正常运行。
IIP创新实验室里驻扎着9名“常客”,他们大学四年的课余时光都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只要没课,就会待在实验室里”成为了他们的共识。从对科研一无所知到能轻车熟路的操作各项科研实验,他们乐此不疲,在科研道路上越走越远。大三下学期,他们相约一起考研,每天早上七点踏着晨曦到教室,晚上十点再披着星光回到寝室,大家相互督促和鼓励,遇到难题时一起讨论解决,紧张忙碌的学习之余,聚餐和南湖骑行是他们奢侈的放松方式。终于,熬过了那段堪比备战高考的日子,他们都取得了理想的成绩,丰硕的科研成果更是为他们的优良成绩锦上添花。他们当中8人被理想大学录取,其中,贺燕以信息学院最高分417分考取湖南大学的研究生,还有1人赴日本留学。当记者问到,考研的日子里累吗?他们的回答是不累。他们是一个集体,考研的那段日子里,他们每一个人都在书山题海中奋斗,但没有一个人是孤军奋战。
周幸是信息学院2013级实验班的学生,在班上他的成绩排名比较靠后,老师坦言他考研难度比较大,但是他下定决心要考研,全身心的投入到紧张的复习中,终于如愿考上了长沙理工大学的研究生。“我没有拿过奖学金和很多荣誉,跟实验室其他成员相比,我很普通,但是我不想成为我们当中唯一考研失败的人。我相信,只要我努力就可以做到。”周幸很庆幸有这么优秀的队友,他们是他坚持的理由,也是他前进的动力。
怀着对实验室美好未来的憧憬,2013级王锦萍、张晓飞选择了考本校研究生,继续留在实验室发展。或许外面天高地阔,面临的发展机会更多,可是他们坚信,在导师的带领下,通过他们的潜心钻研,一定能在科研上取得突破。“从刚开始五六个人的小团队到现在初具规模的实验室,我们是跟着实验室一起成长的,不仅收获了很多专业知识技能,还有珍贵的友情,感觉大学四年过得特别充实,没有虚度自己的大学时光,我希望接下来的研究生生活能更加多姿多彩。”王锦萍满怀期待地说道。
“科研之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不管是IIP创新实验室的导师,还是刚进入实验室的大一同学,言谈中都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坚持”是他们最常用的字眼,“努力”是他们的真实写照。在前行的路上,一群人相伴前行,收获友谊,收获成长。(学生记者/胡翠平 摄影记者/李云洋 责编/陈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