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理工·团队】土建学院工程管理BIM团队:硬劲“啃”出来的国奖
校园网讯 晚上八点,逸夫楼土建学院工程管理BIM实验室灯火通明,天花板上几盏风扇有节奏地转动着,试图驱散岳阳九月初的燥热。难耐的燥热却驱散不了前来学习的工程管理学子对知识的热情,白炽灯光照在学生们认真的脸上,他们争先恐后地往前面坐,以便更清楚地看到幕布上复杂的BIM技术演示内容、清楚地听到讲解……
“你们不懂的可以问我,不要觉得自己的问题小,就不好意思提出来。”幕布前讲课的“老师”稍显青涩却游刃有余,忙碌地穿梭在各同学的机位和讲台间,一面讲课,一面耐心地为学生解疑答惑。土建学院的BIM技术培训班正在这里开展,他们的授课“老师”是今年六月份我校获得第四届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大赛全国二等奖和第四届全国高校BIM应用技能网络大赛团队三等奖的“运筹帷幄”团队成员。
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大赛是行业内公认参与院校最多、影响最大的专业比赛项目。本次大赛共计600余所院校报名,1600余支团队参赛,参与学生1.1万余人。其中,我校“运筹帷幄”团队参赛作品《湖南理工学院新图书馆》在230位院校及企业专家综合评分中,获得D模块-基于BIM的招标控制价文件编制二等奖,距离一等奖仅一步之遥。
团队成员遇上大问题:努力才是王道
BIM技术是建筑产业信息化的第二次革命,其技术全面应用,引领当代建筑信息产业革命的潮流。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我国近年来建筑行业研究和实践推广的核心技术之一,BIM是在建筑领域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对设计、施工和管理过程一体化,进行仿真和模拟的一种方法。由于BIM的各种优势,在全世界范围内设计单位、施工企业、业主以及其他机构等,都把BIM作为改进工作流程和拓展业务的重要途径。BIM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建筑业界的广泛认可。土建学院的BIM实验室于2016年建成,2017年开始以教师辅导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学习BIM技术,备战第四届全国高校BIM设计大赛。
“由于这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技术,懂的人少,网上资料不多,十几个软件我们只能一个一个硬啃。”正是凭借着这股硬劲,加上朝七晚十一泡图书馆、泡实验室的时间堆积,这十几个软件才能在他们的手下被“征服”得妥妥帖帖的。
然而,由于缺少相关比赛经历,学习资源有限,在建模时,对图纸的分析不到位,出现漏画和错画;基点选择不准确,导致模型错位;内建模型与广联达软件冲突,软件无法识别等等这样那样的问题层出不穷。“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上。”队员李玲叹了口气。
“如果我们不是团结一致,是不可能完成这个比赛的。”回忆起团队一起备赛的点点滴滴,欧思伶如是感慨到。运筹帷幄团队由土建学院刘康兴和唐佼两位老师带队,成员们均来自2015级工程管理专业,队长欧思伶,队员毛红、李玲、胡林涛、曲涛。成员都是经过层层选拔进来的,他们各有所长,参赛时各司其职。欧思伶和李玲主要负责Revit土建建模、广联达土建算量及钢筋算量、BIM模型渲染等;毛红负责工程量清单及招标控制价文件的编制、Magi cad模型、BIM模板脚手架设计等;胡林涛负责广联达电气安装建模以及基础场布等;曲涛则负责广联达水安装建模、后期制作等。五人分工明确,临危不乱。
这支团队誓要将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啃资料、实地考察,充分了解了解图书馆的构造及其与周围建筑的关系;一遍又一遍地读图纸,建立轴网和标高,建立Revit模型;认真学习Revit模型与广联达模型交互规范,提取模型工程量等来解决问题。准备比赛两个多月,他们见过清晨还未苏醒的理工,也见过深夜早已入睡的理工;图书馆、实验室就成了他们的根据地,每天中午下楼拿外卖是他们唯一的放松;他们有埋头看资料、建模型的寂静,也有你一言我一语的争论,都只为寻找到那个距离正确更近一点的答案;当团队中滋生出沮丧的情绪时,其他成员就纷纷鼓励。看不懂图纸,不会用软件,不会套取定额……这样的困难在他们的征程中一一被踩在脚下。
标志建筑遇上新技术:获奖势在必得
“图书馆是我们学校标志性的建筑,把它作为项目去参赛很有挑战性。”学校图书馆面积大、结构复杂多变,而且没有标准层,对BIM技术一无所知的他们,首次参赛就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魄选择了难度较大的学校图书馆参赛。团队成员胡林涛只是笑笑说:“也是因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嘛。”
在项目的优化性方面,图书馆的斜墙、斜柱、幕墙、裙楼、屋顶这些异型结构,占投资与工作量比较大,施工难度大,问题多,他们就对这些内容设计施工方案进行优化,带来显著的工期和造价改进。
在项目的信息完备性方面,他们利用三维渲染动画,给人以真实感和直接的视觉冲击,建好的BIM模型可作为二次渲染开发的模型基础,提高三维渲染效果的精度与效率,形成直观的宣传介绍,可以提升中标几率。他们还用算量软件自动计算工程实物量,有效提升施工管理效率。
在模拟施工方面,他们严格按照分区分段模拟施工,通过模拟施工可以直观地检查出施工场景布置是否合理,塔吊和施工电梯在施工时是否会出现碰撞等错误。他们通过BIM脚手架设计软件确定悬挑结构形式,对施工过程进行动画分析,有利于排查脚手架搭设和拆除环节的危险源,处理好搭设位置和连接件的预埋。从全局来看便于识别关键线路,能比较直观看出任务与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便于集中力量抓主要矛盾,方便检查任务之间的逻辑漏洞,预防风险,确保工期。构思之精巧,设计之精确,他们的参赛作品在230位院校及企业专家综合评分中脱颖而出,获得D模块-基于BIM的招标控制价文件编制二等奖。
尽管困难种种,身上带着一股硬劲的他们,还是交付出了一个令人称赞的作品。他们的作品具有模型可视化、优化性、信息完备性、模拟施工等优点。团队参赛作品《湖南理工学院新图书馆》在230位院校及企业专家综合评分中,获得D模块-基于BIM的招标控制价文件编制二等奖,距离一等奖仅一步之遥。
“有点可惜,我们两个月的准备时间太短了,导致阶段性成品不能都按时提交,失去了十分的加分,最后以两分之差与一等奖失之交臂。”李玲遗憾地对记者说。
土建师生遇上新收获:全员加速向前
在参加比赛之前,他们对于BIM技术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仅仅报着学习软件的心态去尝试,通过两个月的摸索与学习,他们对于BIM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BIM通过三维数字技术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相互协调、内部一致的信息模型,使该模型达到设计施工的一体化。通过参与广联达BIM毕业设计大赛,团队的每个成员综合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包括识读图纸、使用各类专业软件、了解施工工艺、套用做法、编制清单定额等等,极大地提高了专业学习能力、以及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这将为他们的学习履历添上善良的一笔,也让他们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了崭新的认识和不同的定位。
“别叫我们老师,不敢当,我们只是想传授一点经验,让你们少走弯路。”李玲语重心长地对学弟学妹们说,“我们当时因为缺乏经验,走了很多很多弯路,甚至比赛前三天的努力可以抵过团队半个月的工作量。”团队抱着这样单纯的目的,主动申请为准备第五届BIM大赛的学弟学妹们做培训,希望能带给他们一些正确的引导。
“看到学姐学长们每次上课忙里忙外以及培训群里分享的密密麻麻的笔记时,我特别感动,就更想把BIM这项技术学好了。”参加培训班的罗葵同学向记者表示。
“在新工科的大背景下,要让学生们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比赛只是一种手段。”团队的指导老师刘康兴对记者表示,“BIM作为一门新技术,现在这方面人才还比较稀少,而市场人才缺口大。学习BIM能够增强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显著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除了在比赛中对学生们进行指导,刘康兴也加紧了学习。申报省级教改课题、打造师生共同培训BIM技术的横向项目、拓宽学院学生的受益面、从工程班覆盖整个学院的专业……刘康兴老师在指导学生获奖后,又开始了新的奔走,积极推广BIM技术的研究学习。
崭新的技术就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土建学院的师生们却以“运筹帷幄”的姿态构建起了胜利的模样,构建起了新技术的发展。(学生记者/罗葵 杨洁 责编/王庆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