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之星】信管兼修,研教并进——记信息学院副院长李武博士

作者: 来源: 时间:2015-05-25 浏览:
A A A

信管兼修,研教并进
——记信息学院副院长李武博士

高瘦的个头,明亮的眼睛,清晰的思路,伶俐的口齿,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干练。
他早在读博期间便获得国家自科基金青年项目,后又获得国家自科基金面上项目,还有省自科基金、省社科基金、省本科教改革、省研究生教改等科研教改项目共计8项。
他公开发表(含录用)SCI、EI期刊论文11篇、CSSCI核心期刊论文6篇、国家自科基金委管理科学部重要期刊论文3篇。
他获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厅级科技进步奖2项、省社科鉴定成果1项。
他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1项、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二等奖2项。
他荣获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他入选了湖南省121人才工程。
这一连串的成绩和荣誉都聚焦于他——信息学院副院长李武博士。

(李武博士在美国访学期间摄于纽约大无畏号航空母舰)

学用合一露头角


2005年9月,在从西南交通大学硕士毕业到我校原机电系工作两年后,李武考入华中科技大学攻读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刚入学第一周,便被导师火速派往云南大理澜沧江畔的小湾水电站建设现场,参与“小湾工程大坝浇筑期物资调运系统”横向项目。李武被指定负责解决该项目的关键问题:根据各方上报的物资需求数据制定科学合理的物资采购与调运方案。接受任务后的4个多月里,他无暇欣赏大理“彩云之南”的“风、花、雪、月”,潜心思考课题项目,经过对各相关部门和施工单位的密集调研和深入研究,构建了该问题的数学模型,给出了可操作的解决方案,得到了电站建管局及相关各方的高度肯定,为大坝浇筑顺利进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项目完成回武汉后,李博士并未就此罢休,而是着手对资料、模型、数据进行整理和总结,并查阅相关文献,写成论文相继在国家自科基金委管理科学部认定的两个A类重要期刊《系统管理学报》和《运筹与管理》发表。后又经过理论提炼和升华,在导师的指导下撰写申请书《基于安全库存配置的网络型供应链成本优化》(导师为申请人),获得国家自科基金面上项目,在课题组产生了不小的震动,他成了导师和同学眼中的科研能人。
2009年,李武以博士论文成果为基础,申请了国家自科基金“基于距离测度的多人多维多元偏好信息集结优化”。当得知项目获批时,作为全校唯一一位以在读博士身份申请成功的他在喜悦之余谦虚地表示:“我认为,自己只是从工程、管理等实践中提炼出科学问题,进行了深入认真的研究,得到了专家们的肯定,这是对我的鼓励。同时我也要特别感谢学校、科技处和课题组成员的支持和指导。”

勤耕不辍频丰收

2009年12月,李武博士毕业返校,进入信息学院工作。他从事决策分析、复杂系统建模与优化研究,与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交叉。因此,他平时既跟踪自动化和系统工程领域的学术大家和研究动态,也十分关注管理学科的相关情况;在发表研究成果时,既注重信息类重要期刊,也特意选择合适的管理类刊物。由于研究方向和成果的信(息)管(理)兼修,他巧妙地利用研究方向的特殊性,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10年他成功获得省社科基金立项资助,国家自科基金项目结题成果2013年通过了省社会科学成果鉴定。
“获得人才计划的支持对个人的学术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李博士认为。申报湖南省121人才工程对他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2010年,博士毕业后不久,他看到湖南省121人才工程遴选通知后,觉得自己条件还不是特别过硬,有点犹豫,但在学院领导的鼓励和关心下,他精心准备并提交了申请,经过学校遴选和省里评审,最终获得了成功,成为当时学校年龄最小且唯一是讲师身份的入选者。
2011年4月,他得到了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的评选通知。在征得导师同意后,他提交了申报材料。临近年末,当他在湖北省学位办网站看到评选结果公示通知中的“李武”两个字时,喜极而泣。稍微平静后,他立刻将喜讯电话告知远在美国的导师,导师当时只说了一句:“努力总有回报”。是的,他四年读博的辛勤付出,终于结出了硕果。
2014年对李博士来说可谓双喜临门:经过连续4年的申报和等待,他终于获得了省自科基金面上项目,在这期间虽然有过迷茫,有过灰心,但他们从未选择放弃。同时,他与郭观七、潘理、周小强等课题组成员一道认真分析,多次研讨,反复修改,终于在第3次申报中再次获得国家自科基金项目资助,实现了新的突破。
“只要有机会,我总是努力尝试,一次、两次、三次,再多我也不怕。但若不尝试,则永远没有成功的可能!”这是李博士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触类旁通一枝笔


说到信息学院,大家都知道,他们的学科专业建设成果显著。从2009年成立以来的短短几年里,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信息学院建成了十余个省级以上学科、平台、团队。如此多的项目建设,毫无疑问需要准备和撰写大量的相关材料。在学校和两届学院领导的关怀和信任下,李武先后被任命为信息学院院长助理和副院长,协(分)管学科建设和科研。很自然地,这些方面的重要材料任务都落在他身上了。
2010年3月,李武负责撰写“钢铁产业链物流与自动化信息技术”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申报材料。本来还是3人材料小组,但其中一位老师由于特殊原因中途退出,申报书和可行性报告两个大型材料的撰写任务便由李武一人硬扛了下来。经过2个多月废寝忘食的奋斗,80多页近60000字的申报材料终于得以完成。
2012年3-5月是李武最难忘的3个月: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几乎同时申报。李武作为这两个项目的材料负责人,要同时负责方案设计、框架确定和核心材料撰写,工作量多、难度大可想而知。他将撰写科研项目申请书和学术论文的方法移植于申报材料准备工作中,“触类旁通”,忙而不乱。在张国云、徐四星等学院领导和材料组其他成员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近2个月的努力,他按时提交了两份高质量的申报材料。
“撰写学科、平台、团队的申报、迎检、验收材料,是近几年来我应接不暇而又乐此不疲的一件事。其实,这与科研项目申报和学术论文撰写在很大程度上是相通的,只要注意从系统工程角度进行整体把握,认真思考,用心投入,就可以做到研(究)管(理)兼顾!”

教学科研两促进


李武深知,在高校教学是立身之基,科研是发展之本,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因此,他十分注重将教学、教研与科研有机结合。
借助自己从事系统工程、复杂系统建模与优化研究的优势,他积极参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指导。他把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和学科竞赛当作是自己教学工作的一部分。还记得他指导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研究论文连续修改了三次,李武坦言自己和学生都曾想过放弃,但还是坚持了下来。“当时有审稿专家认为我们的研究意义不大,我们既充分尊重专家意见并进行相应修改,同时针对评审意见做了两次共3500余字的详细回复,有理有据有节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该论文最终被国家自科基金委主办的CSCD、CSSCI期刊《中国科学基金》录用。承担项目的学生彭翔在qq上给李武留言道:“李老师,真的很感谢你,这三年来教会了我很多,包括文献查阅、问题分析、模型构建、算法设计、仿真分析、论文撰写,以及怎样与专家探讨交流…”。李武不仅教会了学生做研究的方法,他不轻言放弃的精神也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
除了悉心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并将科研成果带入课堂教学外,李武还经常思考教学改革方面的全局性、系统性问题。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他以“协同创新视阈下校企合作培养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为题获省本科教改项目;在此基础上凝练和提出了“多元协同”培养模式,通过与张国云、丁跃浇、陈松等多次研讨完成申报材料,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同时,他针对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实际,提出“1+3型”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思路,获得省研究生教改项目资助。
正如不久前李武在长江学者徐泽水教授学术报告会上总结的那样,每个人的成功都来之不易,将“勤”、“实”、“巧”有机结合,贯穿始终,方有可能。本栏目由科技处协办 (科技处 鲁涛 学生记者刘惠、王琳楠)


【责任编辑:】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