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北京晨报】儿童,到底该摆在第几位?

纪实文学《罪童泪》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来反思


  “听孩子讲述自己的犯罪历程,看孩子再打开一次伤 口,这对他们来讲,很残忍,也很痛苦。但欣慰的是,没有哪个孩子拒绝敞开自己的内心。有的孩子,我们第一次交流就很顺畅,有的孩子需要更多时间。有几个孩 子,第一次面对我们,表情冷酷麻木,第二次面对我们,开始有所动容,第三次面对我们,就有了微笑,第四次,有了奔涌的泪水及不停的倾诉与反思。与我们同样 的一杯茶、一把座椅,家常式的聊天口吻,间杂与他们探讨人生与理想等他们这一年龄感兴趣的话题,倾听他们对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建议,他们最终都愿意和我说 话。  我还在他们太多的悔恨里,看到了他们的父母在事件背后的痛不欲生、伤心欲绝。听他们说得越多,我的心越是纠结;越是纠结,越是想听他们说。”——《罪童泪》作者阮梅  团圆,是中国人心中幸福的期待,而因别离造成的痛与思,也一直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之一。近日,一部由中国留守儿童成长问题研究所所长阮梅创作的纪实文学新书《罪童泪》,从未成年人犯罪的角度,书写了因别离造成的家庭教育以及更深刻的社会问题。在接受北京晨报记者独家专访时,阮梅表示,家庭、学校、社会都应反思,但最应该反思的共性问题是什么?是这样一个问题:儿童,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地位中,到底应该摆到第几?   这些孩子,有的因为反感父亲暴力,深夜醉酒后,以自家铁锤砸死了亲生父亲;有的因为假期一个人在家很孤独,三次出门看朋友怎样抢的士司机的钱,看着被打 司机头破血流的惨状,竟然无动于衷;有的因为养成好斗恶习,又身陷严重抑郁症不能自拔,用一把水果刀刺死同校男生;有的为了逃避贫困与亲情的冷漠,选择了 偷摸扒窃与暴力抢劫。凌晨的寂静里,一双尚显稚嫩的手,一把自制手枪,一场虚拟的网络游戏,真实地在国道上演绎,一个正值壮年的长途司机终身残疾;有的十 二岁时辍学离家打工,在娱乐场所遭遇性侵害后,被骗珠海闯生活,自甘堕落非法卖淫、容留妇女卖淫,直至贩毒被抓……读来令人“触目惊心又唏嘘不已”。这是 该书出版方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在终审意见中所用的描绘。  对于当前未成年人犯罪,阮梅说道,与以前相比,呈现出低龄化、集团化、手段化的趋势。此外,一个令人震惊的调查显示,走进未管所的孩子,80%以上是留守儿童,90% 以上是留守儿童和离异家庭的孩子。他们真的是十恶不赦吗?只因一步错,步步错。没有父母的良好教管,一个不良的行为习惯、一个本该远离的“朋友”、一个不 该成瘾的网络杀人游戏、一次不该接的几十元,甚至一个错误的念头与自以为是的心理,就可以通过一双犯罪的孩子的手,给他人的家庭带来毁灭性伤害,也给自己 的家庭带来永远的心理阴影。  与通俗刊物上的案件披露不同,作者的重点不是展示案例,而是写人,通过少年犯的自述形式,展现家庭教育以及更深刻的社会问题、那些“偶然中的必然”。阮梅表示,孩子、孩子家长、学校教师这三个群体,就是《罪童泪》最大的读者群。书里,她选择了让未成年犯自己说话,以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普遍且最具危害的投毒、故意伤害、故意杀人、非法持有枪支、制造贩卖毒品等10余类犯罪为解剖个例,回避现场血腥与暴力,突出少年犯罪前后的心理对比与父母的反思,力求深度反映与探究城乡打工家庭教育问题、离异父母子女教育问题以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存在的问题。在手记中,针对特别个案,阮梅还为困境中的孩子、家长与教师提出了建议。  晨报记者 刘婷


【责任编辑: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