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北京晨报】让监狱孩子说给校园孩子听——本报记者独家对话《罪童泪》作者阮梅




  “记得2013年十月完成一个未管所的调查,客居武 汉花一周时间整理完笔记后,人整个崩溃了。头疼欲裂,泪流不止,整夜不眠。持续到转年一月时,整个人处于一种对生命延续无比绝望的状态,思想像掉进了一个 很大的黑洞,悲观,厌世。我没有办法走出,只能靠药物。那些孩子内心曾有的所有恶,全部都留在我心里,我无法排解。只是现在,除了药物外,我还在以理性的 方式排解。比如,我开始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公益讲座,以少年犯的故事,劝导少年儿童珍惜生命,有底线地生活与成长。”

  ——阮梅

  让少年犯自述,直击孩子的心

  北京晨报:您怎样确定该书的写作方法?

  阮梅:《罪童泪》是一本让高墙内未成年犯与校园学子直接对话的书,是给孩子自己看、和家长一起看的书。在完成《罪童泪》之前,我按照自己的心愿,先后完成了关注未成年人成长问题系列《世纪之痛——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当代未成年人心理危机调查》、《天使有泪》、《汶川记忆——中国少年儿童生 命成长启示录》等多部长篇纪实文学的书写。我也因此获得一些荣誉,如第四届全国冰心散文奖、新世纪第四届北京文学奖、湖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图书奖 等。但在完成这个题材的调查过程中,我越来越发现,我想表达的,不仅仅是像上面提到的那些作品一样,仅以成年人的角度,对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的一个呼吁、一 个大调查、一个大部头作品,我需要为了孩子身体力行去做而不是喊。我需要通过我的作品,直接去改写一部分孩子的命运,给予孩子们一个强大的内心。我希望孩子们在直接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经历成长的疼痛,在疼痛中长大。所以我选择了以少年犯自述的口吻,让监狱孩子说话,给校园孩子听。

  回避现场血腥,重在自我思考

  北京晨报:对于这样的题材,写作中如何回避血腥和暴力?

   阮梅:最好的教育,是两个心灵的轻轻碰撞。考虑到少年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我回避了那些血腥、恐怖与暴力的犯罪现场描写,点到为止,只将孩子们最关心、 最需要了解的问题,比如孩子犯罪前后的心理变化,犯罪对家庭的影响等这些最能给予孩子教育与启示的文字一一呈现,让孩子们将阅读重点回归到面对自我的思考 上。

  还有,在儿童的世界里,美的就是美的,在每一个少年的背后,都站着一对爱着他们的父母。尽管父母有错,但每一个犯罪的孩子一定有 错。我花笔墨还原了每个犯罪少年成长过程中本有的美,也写到了少年因父母远离的种种绝望,也寻找到每个孩子自我性格的缺陷给犯罪带来的影响,我希望还原给 读者一个个真实、立体、有血、有肉的少年形象,只为告诉少儿读者们,每个孩子都是有梦想的天使。但一步错,步步错。人生伊始,就要学会自我纠错。

  接触近千未成年犯,选取案例

  北京晨报:您最早在未成年犯管教所接触这些“罪童”是在什么时候?您写作该书一共采访了多少个这类孩子?以怎样的标准选择典型案例?

  阮梅:早在湖南省作协组织的一次作家与少年犯一帮一谈心活动中,我就接触到很多少年犯。但真正开始这个题材调查,是2012年6月。见到的每一个孩子,他们都令我万分揪心。我希望尊重少年儿童的阅读习惯,放弃了灭门等诸多更为恶劣的少儿凶杀事件,不回避家庭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从接触到的900多名未成年犯中,选择了未成年犯罪最具典型的11人。

  犯罪低龄化、集团化、手段化

  北京晨报:您认为如今的未成年人犯罪,比起十年、二十年前,有什么不同吗?

  阮梅:对比以前,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低龄化、集团化、手段化。很多十二、三岁的孩子就为了一句话不中听,便纠结同类,伙同作案,犯下骇人案件。

  北京晨报:您认为现在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及促进其犯罪的诱因是什么?

  阮梅:一是对法律没 有敬畏心。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不平衡、不同步、有缺陷,在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下,极易受到外界不健康因素的影响,进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加上法制教育的 形式化,使大部分未成年人不能将法律规范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需求,不能以法律规范约束自己,导致法制教育无法收到预期的预防犯罪的效果。

  文化市场的失控,不良文化的泛滥,致使各种充斥着暴力、色情淫秽内容的音像制品及网络游戏等对未成年人也产生着不可忽视的腐蚀作用。

  这是留守儿童家庭和社会的疼痛

  北京晨报:有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外出打工家庭教育问题和离异父母子女教育问题。您觉得在这方面的父母、学校、社会的反思可以是什么?

  阮梅:调查结果令人十分震惊:走进未管所的孩子,80%以上是留守儿童,90% 以上是留守儿童和离异家庭的孩子。这本书名为《罪童泪》的未成年犯罪纪实,实则是一部新世纪中国城乡留守儿童犯罪纪实,这是6000万个留守儿童家庭的疼 痛,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疼痛,也是中华民族的疼痛。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但许多父母选择了外出谋生,没有安顿好孩子的亲情照管与行为监管人,导致孩子缺少温 暖与引导,误入歧途。

  面对《罪童泪》里的孩子,家庭、学校、社会都应反思,但最应该反思的共性问题是什么?是这样一个问题:儿童,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地位中,到底应该摆到第几?已成为法律条 文、共有54项条款的《儿童权利公约》到底有多少人知道它的内涵与内容?根据《公约》,凡18周岁以下者均为儿童,除非各国或地区法律有不同的定义。《公 约》规定了世界各地所有儿童应该享有的数十种权利,其中包括最基本的生存权、全面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全面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公约》还确立 了4项基本原则:无歧视、儿童利益最大化、生存和发展权以及尊重儿童的想法。第12条为:“确保有主见能力的儿童有权对影响到其本人的一切事项自由发表自 己的意见,对儿童的意见应按照其年龄和成熟程度给予适当的看待。”可在家庭父母外出打工这一重要事件发生前,有多少父母尊重了孩子的意见?倾听了孩子内心 的伤心呼号?在家庭父母离异后怎样妥当安置孩子的问题上,有多少父母遵从了孩子的心愿?

  警惕新一代未成年人犯罪的推手

  北京晨报:就更普遍意义上来说,家庭、学校、社会,现在还面临着什么样的问题?

   阮梅:中小学法制教育的乏力、网吧的网络杀人游戏,也成为新一代未成年人犯罪的推手。成人比成才更重要。让父母回归家庭,回到孩子身边;在家庭和学校 里,有关孩子的事情多与孩子沟通,在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的同时,要更多地为孩子提供精神上所需要的爱,这个爱,包括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把成人教育摆到第一的位置上。如果学校仍然只着重于那部分文化考试优等生的培养,只习惯于以简单说教或冷处理的办法来解决成绩不求上进或误入歧途的孩子的问题,对于目前的状况改变无益。

  每个孩子都是有情感的,家庭和学校不争取他,社会环境的一些负面拉力就会争取他,甚至包括“教”会他们如何犯罪。我觉得,在家庭中,孩子是第一位的,让父母回归家庭,让父母带着孩子前行,让父母担当起自己的教子责任,未成年犯人犯罪问题才会真正得到改观。

  晨报记者 刘婷


【责任编辑: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