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牢“产业链”,这所高校学生不愁就业,教师不愁成果转化
(学校三维重建与智能应用技术湖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团队成员在长江岳阳段开展长江堤岸智能监测试验。)
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山大学等组建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与岳阳绿色化工产业园,以及湖南石化、兴长石化等石化企业共同参与建设湖南现代石化中试基地……近一年来,湖南理工学院都在忙着干这两件大事。
“干好了这两件事,湖南省岳阳市或有望新增两个百亿级化工新材料产业。”12月14日,湖南理工学院科学研究院院长张晓红对科技日报记者说。
岳阳是湖南省万亿级现代石化产业的承载地。为精准服务这一产业,湖南理工学院“量身定制”了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建成了精细石油化工催化与分离、先进碳基功能材料等7个省级以上平台。
“我们着力于把学科专业建在产业链上。从石油原油到延伸出的下游新材料,我们建立了一整套研发体系,力争把化工原料‘吃干榨尽’。”该校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刘宇谈起他们的思路。
“我的工作是让石油化工产业链需求与教师优势科研项目对接,让它们产生‘化学反应’,直到项目产业化落地。对此,我们进行了一个专家、一个团队、服务一个项目的‘三个一’探索。”该校教师、湖南现代石化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周全表示。他也是学校这一思路的“落地者”之一。
对于湖南理工学院而言,将学科专业的“算盘”打到产业链的“头”上,并非偶然。教务处长彭鑫介绍,近五年来,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大胆做“减法”,让学科和科研跟着产业走,专业设置也围绕需求转。学校停招和撤销了21个本科专业,同时针对区域产业链布局和调整做“加法”,先后增设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药学、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等11个本科专业,打造了石油化工、工业智能、新能源电力、高端电磁装备等八个特色专业集群。
“我们竭力做到每个专业都有支撑产业和社会需求,让本科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进一步增强。”彭鑫说。
目标感强,学生的就业方向就会越来越准。“大学四年,不只有老师带我们,学校还请来企业的技术骨干给我们授课。我们也会在老师带领下参与电磁产业部分实验项目,我的就业方向就是那时候确立的。”现就职于湖南中科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毕业生唐赛说。
11月,在湖南理工学院举行的一场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其中的产业链招聘专区格外引人注目。43家企业,793个岗位,来自岳阳市现代石化、先进装备制造和现代农业及食品加工产业链。这些需求,在这所高校里,几乎实现了生源供应的全覆盖。
“从2021年到今年,我们学校毕业生留在湖南的比例从47.6%提升至56.34%,留在岳阳工作的比例也从13.6%提升到22.47%,就业人数提升最快的行业来自于制造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该校招生就业与创新创业指导处处长王庆华说。
湖南理工学院校长曾祥君称,地方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依托地方、服务地方。将学科链建在产业链上,服务区域产业重大需求和转型升级需要,才能找准定位、突显特色。“做了这样的布局后,我们的毕业生不愁就业,老师们也不发愁成果‘束之高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