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建设年②:奋进之笔绘就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发展“丹青画卷”

作者:马轩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时间:2024-09-30 浏览:
A A A

入选湖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排名2022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全国第123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位居全国第92位;

连续八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不断线,共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项;

三年引进优秀青年博士教师10人,在职培养博士教师2人,目前博士占专任教师比例达到60%以上;

……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鲜明导向,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科学研究为重点、以队伍建设为抓手,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用奋斗“笔墨”绘就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的“丹青画卷”。

学科建设:从“龙头”到“出头”

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始终紧跟学校发展步伐。2016年成立以来,历经5年沉淀,实现厚积薄发:

——2021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现已建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4个二级学科;

——2022年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和教育硕士(学科教学·思政)专业学位授权点从原政法学院转入马克思主义学院。至此,马克思主义学院拥有1个本科专业,1个学术硕士点,1个专业硕士点;

——2023年9月,学院入选湖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标志着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进入省重点建设学科行列。

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为主体,以4个二级学科建设为支撑,以硕士点建设、湖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等3项工作为重点,贯彻实施《中共湖南理工学院委员会关于深入推进湖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实施方案》,凝练学科方向,整合学科队伍,构建学科团队。学院充分发挥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结合湖南和岳阳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找准自身优势,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学术积累,在党的创新理论、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伦理、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和比较优势。

学院研究生招生规模稳步扩大,2024年研究生招生人数达35人,较2022年招生人数同比增加250%,目前在读研究生达50人。2023年以来,学院成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单位的优质研究生生源基地。在2021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全国排名第129位,省内第9位,进入全国前40%;2022年全国排名123位,省内第9位,连续2年进入全国前40%。

人才培养:从“育人”到“育才”

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为全校学生上好思政课作为第一要务和立院之本,切实发挥思政课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构建思政课程体系,及时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思政课教学,推进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作为思政课建设主要责任人,学校党委书记张国云、校长曾祥君及其他校领导带头走进思政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

学院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等6个教研室和思想政治教育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湖南省一流本科建设专业。目前学院建有1个省级“思政名师工作室”,1个省级“思政优秀工作团队”,2门省级思政“金课”,4门省级一流课程。近五年获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省教育科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在教师教学竞赛方面,获得省级教学竞赛20余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0余项。在学科竞赛获奖方面,获得国家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省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10余项、三等奖20余项。获得省级教改项目30余项,其中省级重点教改项目4项。

学院与平江起义纪念馆、任弼时纪念馆、“守护一江碧水”展陈馆、中共平江县委党校等10余个单位共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以此为基础,学院构建了“红色移动思政课”“岳阳红色文化概论课”“红色文化讲坛”等课程品牌,扎实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问题导向式体验教学,精细化设计教学内容、过程与方式,使大学生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理论宣讲和革命传统教育中传承红色基因,《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湖南日报》等主流媒体先后予以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在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全国排名第92位,进入B+层次,湖南省排名第5位。

科学研究:从“特色”到“出色”

近年来,学院聚焦重大理论实践前沿问题,聚焦学科特色建设方向,积极开展有组织科研,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的学术成果。

——学院教师在《北京大学学报》《中国高等教育》《思想教育研究》《人民日报(理论版)》等报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20余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摘,学院年均发表CSSCI论文10篇以上;

——在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等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其中1部学术著作入选《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文库》,2部学术著作被省领导肯定性批示并被相关部门采纳应用;

——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8项。学院教师先后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80多项,总经费超过800多万元,近3年来年均纵向科研经费超过100万;

——从2017年开始,共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项,年均2项,连续8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不断线;获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7项;获省级社科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5项;其余省部级项目50多项。6项成果获得省领导批示或被省级部门采纳应用。

学院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学术氛围日益浓厚。一是“请进来”。学院主办的“求索讲坛”成为学术思想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已有200余名专家学者来访讲学。主办了“南湖思政论坛”“湘北抗战研讨会”“纪念秋收起义95周年暨第二届地方高校利用红色资源铸魂育人学术研讨会”“纪念平江起义95周年研讨会”“湘鄂赣苏区革命史料研究暨第三届地方高校利用红色资源铸魂育人研讨会”“湖南省第十七届研究生创新论坛分论坛”等10余场学术会议。二是“走出去”。学院制定相关激励措施,如给教师报销差旅费、住宿费,补贴科研工作量,大力支持他们参加国内高端学术会议,鼓励他们在会上做典型发言。三是“搭平台”。学院整合校内外资源,发挥平台对科研的孵化和辐射作用,建有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岳阳市基地、湖南省中国革命根据地研究基地、湖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重点社科研究基地等3个省级科研平台。

队伍建设:从“引才”到“成才”

学院通过实施人才强院战略,搭建引育并举的人才成长体系,大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为学院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学院党政班子积极为新进青年博士做好全方位的服务保障,提供优良的工作环境、文化氛围和生活保障,全方位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增强了他们的归属感、幸福感、成就感。学院加强对青年博士的政治引领,鼓励青年博士担任挂职副处级干部、支部书记、教研室主任和班主任,通过“党建+业务+服务”的方式引领青年博士快速成长。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模式,学院“成才”效果明显,易丙兰、张军、高佳、粟锋、刘长林等一批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0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0人、硕士生导师21人、博士生导师1人;1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全国优秀思政课教师”,1名“全国社科工作先进个人”,3名二级教授,获批省级以上人才称号10余人次。

2022年以来,学院从全国著名高校引进优秀青年博士教师10人,在职培养博士教师2人,目前博士占专任教师比例达到60%以上,有针对性地为新进博士配备导师实行传帮带,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学科团队、教学团队;积极组织骨干教师参加教育部、湖南省思政课骨干教师专题研修和各类业务培训,实现思政课教师全员轮训;每年组织教师20人次以上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或考察学习。2019年3月18日,学院李大健教授受邀参加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2022年彭柏林教授被评为省级思政工作名师,杜艳艳教授被评为省级思政中青年骨干教师;2024年粟锋副教授获批省青年文化领军人才、鲁涛教授获批省思政工作优秀团队负责人和省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彭柏林教授获批为省教育系统优秀党员。

劳动谱写时代华章,奋斗创造美好未来。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研究宣传的坚强阵地,努力构建特色鲜明、水平一流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编:郭云峰 初审:楚霖 终审:司念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