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看湖南·高校行∣湖南理工学院:把学科专业建在产业链上 以高校之能服务地方所需
笔尖落下,掌声响起。2024年8月19日,岳阳市人民政府与湖南理工学院举行战略发展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
框架协议聚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两大主线,发挥湖南理工学院教育、科技、人才、创新优势和示范引领、共享共用和外溢辐射作用,构建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新模式,着力解决一批行业、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实现一批重大成果转化促进产业振兴,传承创新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持续推动岳阳文旅融合发展,提升城市软实力,擦亮城市底色。
近年来,湖南理工学院瞄准湖南石化全链条产业,将学科链建在产业链上,服务区域产业重大需求和转型升级需要,推动产学研融合,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湖南理工学院与岳阳市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发展合作框架协议。
高校与企业“携手共进”
“我的工作本身就是做‘化学实验’,让石油化工产业链需求与教师优势科研项目对接,让它们产生‘化学反应’,直到项目产业化落地。”作为湖南理工学院专任教师,现任湖南现代石化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副院长的周全,是校地、校企的“接线员”。
2023年5月,湖南现代石化协同创新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这是湖南理工学院携手多家高校科研机构,围绕岳阳绿色化工高新区现代万亿石化产业集群核心基地,建立起“研究院+研究院有限公司+基金+基地+产业联盟”五位一体、专业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开展技术开发、中试、成果转化于一体的服务机构。
当前,省委、省政府加快构建 “4×4” 现代化产业体系,将现代石化列为重点发展产业。岳阳市委八届七次全会提出,要改造提升现代石化传统产业,推动其 “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 发展,目标是打造世界领先的绿色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聚集区等三个示范区。
在此发展背景下,湖南理工学院不断增强社会服务意识,以化工学科为突破口,扎实服务地方产业发展。2024年6月,湖南理工学院组织召开服务岳阳现代石化新材料产业对接会,出席会议的人员汇聚了全市石化产业科技、技术领域的高智人才,不同学科的博士教授们与园区、企业等负责人面对面交流,围绕优势学科助力现代石化产业发展进行“头脑风暴”,探索政产学研融合的新模式、新途径,深化校地、校企交流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近年来,岳阳绿色化工高新区及企业与科研院校加强合作,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形成绿色石化产业集群。岳阳绿色化工高新区被纳入省重点发展和培育的万亿石化产业集群,跻身“中国化工园区30强”。
“学校将继续聚焦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做强传统优势学科,做优特色学科,做精适应战略需求学科,布局新兴学科。”湖南理工学院党委书记张国云强调,“推动学科优势、人才优势与地方产业优势、区域优势深度融合,才能切实解决地方的人才和技术需求。”
该校党委书记张国云和团队成员探讨,为“守护好一江碧水”贡献科技力量。
人才培养的“躬行实践”
“守护一江碧水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作为“智能图像处理及应用”湖南省普通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张国云远眺一江碧水,感叹道。
过去,由于技术限制,洞庭湖区域对水下堤岸的监测往往被忽视。为攻克这一难题,湖南理工学院与岳阳市水利局等单位多次组织江边研讨与现场论证,成立了“智慧水安全工程研究中心”,形成了洞庭湖和长江岸线生态保护智能化信息化研究特色,产出了热红外堤防安全快速探测等一系列科研成果。
一个专家,带领一个团队,服务一个项目,这是湖南理工学院科研“三个一工程”的探索。湖南省的“4×4”现代化产业体系、岳阳市的“1+3+X”现代化产业体系,势必催生强烈的科技研发需求和创新人才需求。
面对学科建设如何做到紧密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这个议题,湖南理工学院在学科建设上围绕产业链布局学科链,瞄准湖南石化全链条产业,学校布局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与化工等学科点,围绕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学校在机械工程学科中增设先进制造技术、新能源装备技术等研究方向。
“地方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依托地方、服务地方。只有将学科链建在产业链上,服务区域产业重大需求和转型升级需要,才能找准定位、突显特色。”湖南理工学院校长曾祥君说道。
湖南理工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因石化而生,伴随石化产业而发展。为此,湖南理工学院决定实施“人才培养行动计划”,聚焦现代石化、新材料、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环保科技及文化旅游等岳阳优势产业,持续优化专业结构,依托优势专业群延链、补链、强链;深入探索卓越人才产学合作培养模式,实施“一专业一企业”计划,确保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体系高度契合,深化现代产业学院内涵建设,为岳阳提供符合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同时,深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改革,探索与岳阳地区产业发展相契合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新策略。
依托地方所需和产业优势,湖南理工学院重点建设中国机械工业重点实验室、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31个省部级平台,将实验室延伸到车间、课堂延伸到企业,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以人才和技术优势,为地方提供高质量科技服务。
校长曾祥君带队赴岳阳县调研,推动产教融合项目落地。
专业围绕需求做“加减法”
迈入学校的希望门,夏日绿草肆意生长,新成立的能源与电气工程学院迎来不少新生,目前设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两个本科专业。
电力新能源产业是岳阳市重点产业链之一,岳阳正以此为基础打造中部地区综合能源基地。2024年7月3日,湖南理工学院能源与电气工程学院正式成立,将直接为湖南电力新能源产业提供优质人才供给和科技成果转化。学科和科研跟着产业走,专业设置也围绕需求转。
近五年来,湖南理工学院在专业设置上大胆做“减法”,共停招和撤销21个本科专业。同时也针对区域产业链布局和调整,善于做“加法”,先后增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药学、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等11个本科专业。
专业调整是不是“想当然”?曾祥君表示,主要是看准了地方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如新增的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就是看好了湖南省7个光电科技产业园的庞大人才需求。
面向湖南产业发展需求和“新三样”产业,湖南理工学院打造了以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港口物流等八个特色专业集群,做到每个专业都有支撑产业和社会需求,本科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进一步增强。湖南理工学院绿色化工产业学院入选湖南省现代产业学院,现代石化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入选湖南省首批工程师培养基地。
2024年5月,在湖南理工学院举行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产业链招聘专区格外引人注目。43家企业,793个岗位,都是来自岳阳市现代石化、先进装备制造和现代农业及食品加工产业链。五年来,该校毕业生留在岳阳工作人数,从2019年的9.5%提升至2023年的19%,就业人数提升最快的行业就来自于制造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把学科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高校所能,服务地方所需,既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时代要求,也是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张国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