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培训班·学员论坛】

作者: 来源: 时间:2024-03-18 浏览:
A A A

尊重人才 育好人才 服务社会

推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组  唐课文


1月21至22日,学校举办了“凝心聚力、创大申博,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处级干部专题培训班。培训班上,曾祥君校长以《凝心聚力,创大申博,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努力办人民满意的大学》为题,徐小立副校长重点围绕内涵建设和学校改办大学等问题,汤小红副校长围绕学校学科建设等问题,丁跃浇副校长围绕学校信息化建设等问题作了专题报告,张国云书记强调,我们要结合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结合学校当前的办学实际,开展理论务虚,深入研究讨论,从而进一步提振精神、增进动力,明晰思路,增强发展活力,努力为学校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次培训班既是“创大申博”形势下全校师生的思想集结号,更是新阶段开创学校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行动冲锋号。化工学院进一步明确了使命,坚定了信心,迎难而上,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忘我的工作为成功实现“创大申博”目标奋力拼搏,推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结合学校和学院的实际情况,提以下三点建议:

一、用好人才队伍第一资源

人才是第一资源。高校师资是衡量一所大学实力的关键性指标,没有一流的教师,就培养不出一流的人才;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办不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关于人才队伍建设,我从“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三个方面来谈:

1、“引进来”  完善科学引才,打造人才引进“强磁场”

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引进人才。人才引进应结合学校发展的需要,引进优秀博士和高层次人才。二是人才引进待遇多面化。人才引进不单是引进费的问题,让人才感觉有幸福感、归属感,应该从安居乐业的视角看问题,如小孩入学、家属安置、住房条件改善等等。

2、“留得住”  注重服务留才,营造人才成长“好环境”

首先,要提供政策保障。从引进待遇、合同条款等方面为人才提供保障和制定约束机制。其次,要提高工资待遇。应普遍提高教师工资待遇,让教师有幸福感和获得感。最后,要提供科研条件。为新引进教师提供其开展科学研究必要的场地和设备。

3、“用的好”  坚持悉心育才,增强人才发展“内驱力”

针对不同层次人才,设立人才津贴,优化评聘和考核办法,选聘一批政治素质过硬、具有较强学术潜力和综合能力的专任教师人才,并在科研平台、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学术资源等方面予以倾斜,引导教师各展所长、快速成长,助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二、做好人才培养中心任务

1、以产教融合为导向,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模式

对接区域现代石化产业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把学科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围绕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多主体协同,构建“三融三化四共四平台”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打造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打通工程人才培养从学校到企业、从知识到应用的“最后一公里”,获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

2、以新工科建设为引领,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

1)以立德树人为使命,从社会需求和学生的个性成长出发,全员协同打造“分阶培育,层递发展”的四平台育人体系,着力加强学生的知识探究、能力提升、素质培养、人格养成。

2)对标专业认证要求,反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对接产业链,重构人才培养流程。构建了“三重、二协同、一体现”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切度。

3)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建立“一中心二环节三层次四模块”实践教学体系。

坚持“学生为本、工程为重、创新为魂”的实践教学观念,分层次、分阶段、分类别设计教学体系及其内容,建立“一中心二环节三层次四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实践不断线。

4)紧抓课程主战场,构建卓越工程师培育体系。

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不断完善课程框架体系。开展“学科基础—专业基础—实习实训—工程设计”贯通教学,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全程化、立体化、实战化,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工程人才培养深度融合。

化工学院学生培养成效显著。近三年学生参加竞赛获奖200余项,其中化工设计大赛凸显特色和优势;研究生人均发表论文1.52篇,本科生发表论文30余篇;洞庭湖湿地协会、“挑战杯”等斩获国家级奖项。平均考研录取率35.9%,多年来位居全校第一。

三、发挥好服务社会重要功能

随着以60万吨/年的己内酰胺投产和100万吨/年乙烯项目的顺利开工,岳阳石化产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服务湖南省万亿石化产业,化学化工学院与岳阳石化产业紧密结合,开展校政企深度融合发展。

针对岳阳石化产业特色,更好推进我院社会服务工作,提出下列几点举措:

一是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加强与市内外企业交流沟通,根据企业需求,积极开展各类课题研究,切实帮助解决企业难点痛点;

二是引进化工及石油化工新材料研究方向高层次人才,在人才引进方面侧重化工及石油化工高端人才的引进,不断强化人才保障;

三是通过湖南现代石化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平台,充分利用化学化工学院60余名博士的人才资源,整合学院现有资源,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与岳阳石化行业头部企业交流对接,强化合作,开展技术咨询和课题研究工作,助力岳阳石化化工产业发展;

四是建立深入的校企合作关系以及联动的长效机制,提升合作层次,在发挥学院传统化工优势的同时,做好化工新兴技术的研究,实现互利共赢。


解放思想、凝心聚力,谱写学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第二组  童耀南


1月22日下午,在张书记的指导下,我们第二组全体同志以强烈的主人翁精神,围绕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主题,开展了热烈而充分的讨论,形成了“三高、三新、三实”的心得体会三个“切实加强”的意见建议。现总结汇报如下,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三高:一是本次培训班站位高,指出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以更大力度办教育、兴科技、育人才”的要求,围绕学校高质量发展主题,深入开展研究讨论。二是培训班效率高,开班时间不长,但进一步明确了“办人民满意的大学”目标、理清了高质量发展思路、坚定了“创大申博”信心。三是全体学员热情高,我们第二组24位同志,提前开展集中讨论,延迟近一小时结束,近期还在就本次汇报进行充分交流,无不体现着中层干部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理工情。

三新:曾校长的主旨报告带来了系列新理念,为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大学擘画了新格局,因此本次培训班的开办标志着学校进入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当前,国家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湖南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岳阳加速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都亟需在湘北地区建一所高水平大学。我校“创大申博”恰逢其时,而更名大学尤为迫切,这承载着全体湖理人多年的梦想。我们深信,在学校党委行政的坚强领导下,通过落实“学科专业建在产业链上”等新理念,建立人才培养新体系,推动科学研究上新台阶,形成队伍建设新机制,找准治理体系新抓手,学校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将会加速形成,办成“人民满意的大学”指日可待!

三实:培训班自上至下坚持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徐校长、汤校长和丁校长分别就改办大学、学科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等重点工作,基于详实数据和典型案例,客观公正地分析了现状、查摆了问题、指明了思路。学员们按照“四个聚焦”“三个结合”的要求,针对发展中的问题畅所欲言,积极建言献策。可见,本次培训班对全校上下解放思想、统一认识、凝聚力量、推动工作均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于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我结合各位领导的报告和同志们的意见,汇报三点建议。

一是建议切实加强学科建设,坚持“发展为本”

发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发展为本”应作为破解“创大申博”难题的硬道理、主抓手。学校高质量发展首要的是学科高质量发展。牢固树立学科发展的引领地位,全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是“办人民满意大学”的必由之路。因此建议:面向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学科布局,加大建设力度,强化一流学科“压舱石”,夯实基础学科“硬实力”,激发交叉学科“新动能”,以高质量学科发展强力支撑特色鲜明的地方大学建设。

二是建议切实加强人才培养,坚持“学生为本”

人才培养重任是高校之所以成为大国重器的立足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要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坚持立德树人,面向社会需求,建立人才培养新体系,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是“办人民满意大学”的必然要求。为此建议:一方面对标国家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省、市重点产业布局,适时优化专业结构,调整招生计划。另一方面,面对知识技术日新月异、人口出生率降低、就业压力增大、生源质量下降(如近年来扩招,信息学院本科专业在省内录取平均分数排名从2021年的约5万名下降至2023年的约7万名)等现实情况,我们需要比以往更有力的举措来加强人才培养。在优化培养方案、更新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加强学风建设、改善教学条件之外,我们建议顺应信息革命时代潮流,进一步加强教学及管理信息化建设。如采用人工智能辅助各教学环节,提高教的效率;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丰富教学场景,促进学的效果;运用大数据分析教学质量,提高评的准确性;利用移动互联网推广“上机上线”便民服务(即能手机上处理的不要用电脑处理,能线上办理的不要线下办理),提高管理和服务育人效率。

三是建议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坚持“教师为本”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学有所教”的规模增长转向“学有优教”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老师们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完全赞同学校“在引才上做文章,在育才上下功夫,在留才上花力气”的队伍建设新机制。此外也建议:在宏观层面,树立“大人才观”,即学校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广大教职工的共同努力,教授博士或普通教师,专任教师或行管教辅,专业技术或工勤人员,编内或编外,都在各自岗位上为学校做贡献,都希望有发展通道,都期盼有更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微观层面,建议优化与教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绩效核拨方案、目标管理考核方案和职称评审办法;启动校内人才工程项目;坚持宁缺毋滥的人才引进原则并考虑学科差异;关注全体老师身心健康;解决教辅队伍不稳定等问题。

各位领导、全体同仁,高质量发展春风吹,“办人民满意的大学”战鼓擂,我谨代表第二组全体同志郑重承诺,我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昂扬的斗志,以身作则、团结同志,凝心聚力、奋勇拼搏,全面贯彻落实学校党委、行政的决策部署,努力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做更多、更大、更优的贡献。










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

第三组 李宏民


处级干部培训第三组学员在谢书记的指导下,结合张书记、曾校长等四位校领导专题报告,围绕学校发展中心任务,认真进行了讨论交流。下面由我以“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为题进行汇报。

一、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强化师德学习宣传、考核激励、督导问责等相关制度,成立校、院两级师德师风建设领导机构,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院系具体落实、教师自我约束的师德师风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构建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合力将师德师风建设要求贯穿教师管理全过程,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在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争做“四有”好老师等方面下功夫,切实提高全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 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育力度,优化师资结构

在人才引进力度上,进一步加大高端人才、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人才以及团队引进,加大人才储备,优化人才队伍,构建人才金字塔;在人才引进方式上,进一步采取多元多维度引进,拓宽人才引进渠道,精准获取人才信息,实现“以人才吸引人才,以平台吸引人才,以事业吸引人才”;在人才评价过程中,要进一步注重针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人才,制订差异化的考核指标,指标体系须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避免人才流失;在人才配套服务上,进一步建立优质、高效、精细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切实把尊重人才放在首位,提高人才的满意度和归属感。

三、 进一步加快教师能力培养,提升教师队伍水平

进一步注重从以下方面提升教师队伍水平:完善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优化培训模式,不断提高教师培训的专业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选派青年教师赴国内外知名高校访问和交流,不断拓展和提高教师的学术视野和科学素养;完善师资培训的保障机制和考核制度,提高教师培训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打通青年教师、人才、干部成长通道,激发青年教师的内生动力。

四、进一步加深激励机制改革,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紧密围绕学校及学科建设需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顶层设计,从教师招聘、入编、聘岗、待遇等方面,不断健全人事管理工作制度体系。深化职称评审改革。科学制订职称评聘体系和标准,进一步破 “五唯”,以代表作和标志性成果以及同行专家评审为评价标准,突出业绩水平能力;坚持分类指导,分类建立职称评聘体系,分系列制定职称评审办法,科学界定相应类别职称业绩考评条件,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进一步落实绩效分配制度的改革与优化,切实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五、进一步健全教师评价体系,优化人才评价机制

进一步完善以师德师风为首要、教学科研成果为基本、业绩能力为核心、贡献能力为关键、社会服务为保障的综合评价体系,客观公正评价人才。评价指标要体现全面性,评价内容要涉及师德师风、教书育人、科研能力、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社会服务、思想引领、行为示范等方面;评价标准突出业绩和质量标准,更加注重业绩贡献和社会贡献,推动人才评价从“量化导向”向“质量导向”转变;评价指标更加注重教学成果评价,加强教学指标对教师的约束和促进作用,引导教师回归教学本质,实现个人发展;增加评价考核维度,实行个人评价和集体评价相结合,自身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增强评价的客观性。











凝心聚力立德树人,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第四组  童小龙


我组今天汇报的题目是《凝心聚力立德树人,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1月22日全天,联系领导徐小立副校长以及第四组全体学员在土建学院会议室,围绕曾校长等四位校领导所做的报告,以及张书记主持会议时的讲话展开了热烈讨论和深入交流。按照张书记“四个聚焦,即聚焦观念更新,聚焦重点工作,聚焦内涵建设,聚焦管理服务提质”的要求,我组学员围绕报告谈体会、解放思想聚力量、立足现状话发展,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汇报。

一、观念、理念方面

按照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学校应用型办学战略定位如何贯彻落实到具体的办学过程及人才培养过程中,需将办学定位进一步优化、细化,需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统一思想,合理布局,促进学科发展。

二、内涵建设方面

1.学校需要内涵式发展,根据学院实际需要,引进人才不但要追求数量,更要讲究质量,根据学科专业的需求,可以适当引进优秀的硕士,解决部分专业生师比过大的问题,理工科学院动手指导实验教学的实验员比较缺乏,建议学校加大实验员岗位教师的引进。

2.持续增大部分教学活动的学生受益面。如第二课堂现有的场地、实验室做到了开放,指导教师在里面全心指导学生,但很多学生难以进入培训团队参加培训,基于OBE教学理念,还需要我们加强顶层设计,增加指导教师数量,以扩大学生收益面。

3.产教融合需解决服务地方的意识问题,服务地方就应该了 解地方,很多老师不了解地方。老师要放下架子,到企业去,和企业合作,到企业扎根,企业需要的是效益,而不是论文。服务地方要有好的切入点,如长江保护的项目比较有特色。

4.信息化背景下,学校可以探索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把曾校长所提的专业建在产业链上的思路做深做实,如传统的土木工程专业可以试点土木工程+计算机、土木工程+力学等人才培养改革。此外,同一学院不同专业如何避免专业同质化问题值得进一步优化。

三、管理服务方面

1.学生辅导员及管理队伍相对缺乏,并且不稳定,需进一步 采取激励措施,激励辅导员和管理老师干事创业,在感情上、待遇上努力做到每位教职员工都有幸福感、归属感、安全感和获得感。此外,异性同学进入学生宿舍需要加强管理,目前存在安全隐患。学生上课玩游戏、睡觉的不少,也需进一步教育和管理。

2.院部和机关之间要进一步加强了解,便于提高工作效率,

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安全很重要,对存在的风险点要早预防、早治理。此外,学员们还提到要进一步重视发改办的作用,部分教学楼维 修改造工作急需进行,加强国际化平台研究所建设,考虑师范教育中讲授教学论教师的实际情况,采取措施让老师扎根教学。

各位领导、老师,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大学老师,每个人都很有思想和见解,我们的智慧汇聚成的共同理想和目标就是在学校党委、行政的坚强领导下,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奋力谱写湖南理工学院更加美好的篇章。学校作为湖南省通江达海的桥头堡,围绕长江经济带发展、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等国家战略,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服务岳阳1376总体发展思路,重点围绕岳阳市重点产业链等等如何汇聚高层次创新师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加快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等值得我们所有人精准努力,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奋发有为,增强发展活力,努力为学校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凝心聚力  共谋发展

第五组  


根据学校党委统一部署,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处级干部培训班于2024年1月22日进行了分组讨论。第五组讨论在中文学院会场进行,徐振祥副校长全程参加并指导了本组的讨论活动,由我(院长曾炜)主持会议,由马院杜艳艳副院长记录,全组来自学校20多个二级单位的25名学员以高度的责任感,围绕决胜“创大申博”的目标与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聚焦更新观念理念、推进重点工作、强化内涵建设、提质管理服务等四大问题,结合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结合校领导专题报告及当前学校发展面临的实际情况,出谋划策。本组讨论,既有对各项工作的总结反思、重新认识与论证,更有在此基础上的建设性思考。

很荣幸由我向各位领导和老师汇报本组讨论成果。需要说明的是,所有表述皆有表述者的认知与立场,如在转述时有未尽达组员意思之处,请包涵。下面主要从三个大的方面进行汇报。

一、“三结合两层级”做好顶层设计

学校的发展,顶层设计是行动指南,至关重要。在做顶层设计时,应当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地方需求、学校特色。在国家战略与国家政策方面,来自发规、巡查、南湖等部门的经验与反思是:学校和学院发展的大事,一定要了解最新政策、钻研政策、吃透政策,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要为所有指标创造达标条件,而不是对未达指标项做说明,甚至抱有侥幸心理。在服务地方需求这点上,我们与地方的对接还不紧密,结合地方做出学科专业的特色还有广阔的空间。院部同志的建议是,服务地方在政策上要保障,在路径上要通畅,既要有学科专业整体上的响应,也要让有此条件的教师人尽其才。来自文科院部的同志呼吁,学校在专业与学科发展规划及经费投入、场地配置、项目分配等方面要系统考虑文科的特色与发展

我们各二级单位在12月提交了对标分析报告,学校和各二级单位应在已有的对标学校、对标部门(学院)的基础上进行更精准的对标,并制订具体的目标实施方案并加以落实。

二、“一核心三方面”加强内涵建设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学校着手内涵建设也已有多年的实践。管理部门负责人、学科专业带头人达成的共识是:内涵建设的核心力量是人才。每位理工人都有自己的“理工梦”,理工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如何稳定各类优秀的人才,为理工发展作更大的贡献,是至关重要的。大家普遍关注的是三个方面:高水平科研人才的稳定与引进;辅导员队伍的稳定与发展;管理岗位员工活力的激发。大家的整体思路是“建立教师分层分类保障与激励机制”。

内涵建设是学科、专业、管理的内涵建设。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我们要以2024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为契机,坚持分类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的思路,落实产出导向,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需要教师更新观念,重构课程体系,提升信息化手段等。科研实力是核心竞争力:以往我们在成果做大体量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有高原。在学校决胜“创大申博”和“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更要“有高峰”。这就是要保障标志性成果(包括大项目、大平台)的培育、产出与转化。来自职能部门的负责同志提出要倡导“包括管理人员在内人人搞科研”的整体风气,为高原、高峰提供适宜的土壤。管理水平是重要保障:以往说内涵建设时,管理水平提得相对较少。来自职能部门的反思和院部的建议是大体一致的:为保障释放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抓生产搞生产,提高工作效率,职能部门将着手减化办事流程,减少重复材料填报,缩短会议时间,加强部门工作协同。

三、“一导向四着力”强化保障体系

以制度为导向,着力加强经费保障、后勤保障、技术保障与资源保障。在研讨中,大家普遍关注的是专任教师的职评制度与管理人员的晋升制度。在职评与各类人才遴选的条件设定时,要考虑几个基本问题:是否有利于队伍稳定与发展?是否有利于激活各类教师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学校各项重点指标的突破?同时,大家也对科一级干部暂停多年等具体事项表现出了担忧与关切。在经费保障中,计财、审计的同志表示,将着眼避免经费使用碎片化、效率不高等问题,将在顶层规划、投放项目、使用效率等方面进行改进,同时缓解硬件投入不足等问题。后勤保障着眼解决师生急难愁盼的问题,24年计划通过旧城改造、家属区主水管道改造、充电桩引进、学苑小区生活用水改善等五大工程为全校师生提供高质量服务,在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提升绿色发展理念、增进部门协调联动等方面持续发力,推进后勤工作高质量发展。技术保障主要聚焦智慧校园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同时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的维护。资源保障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用好现有资源(尤其是我们的老同志是我们学校事业发展的宝贵财富、优秀校友是事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二是各级各部门将积极开拓新资源,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与各级政府、相关学校、行业的联络与合作,凝聚更多的人心,形成更大的合力,推进学校事业的发展。

在学员讨论之后,徐振祥副校长作了总结,高度肯定了这次培训工作的成效。同时也充分肯定了分组讨论的效果,并再次强调高质量的发展需要高站位的决策,高水平的内涵建设,高绩效的管理服务和高情怀的发展格局。

本次研讨与以往的分组不同,每组学员都来自学校的多个部门,有利于提升学员的全局观,在系统中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学员,我们也充分认识到,培训与研讨更多的是凝聚共识,提高认识,接下来的工作便是在实际工作中利用好这次学习研讨的成果,在学校党委的指导下,与各部门教职员工一起,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实际岗位上敢担当、善谋划、聚人心、抓落实、出实绩,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挺膺担当,乘势而上,共促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第六组  万长林


感谢处级干部培训班第六组学员的信任,由我代表我们组向在座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汇报此次参训的心得体会,首先我代表第六组学员,向各位领导表示由衷的感谢!

回顾短短的二天学习,充实却不匆忙,总的体会是:培训主题突出、时间安排紧凑、主题报告精彩、学习内容丰富、学习形式多样、服务管理周到,受益匪浅、获益良多。学员结合四位校领导专题报告,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就如何推进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谈体会、谈问题、谈思路。张书记、曾校长参与了我们组的指导和讨论。结合领导讲话和小组讨论,学习心得体会如下,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一是优化学科布局,服务地方特色。“创大申博”是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主基调和主旋律,学科专业布局是支撑“创大申博”工作的关键一环。我校目前的学科专业布局与同层次院校相比,仍存在难以较好适应国家新型产业发展和服务好地方产业特色等问题,建议进一步以“创大申博”为核心目标,以服务我省“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巩固延伸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需求为导向,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控制总量、优化存量、用好增量,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擦亮“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铭牌。

二是强化师资队伍,提升育人水平。“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高校是高端人才的聚集地、科技创新的策源地,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工作。我校师资队伍建设在“引育用留”等方面,面临着高层次人才引进难、人才培育支撑弱、人才使用效率较低等问题。建议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固树立“强教必先强师”理念,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系统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分学科精细化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培育学科带头人,使用好高层次人才。倡导做事文化,充分发挥全体教职工力量,调动其积极性、能动性,挖掘内在潜力,打造合理化人才结构,建设好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全方位提高育人质量和水平,支撑我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三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育人成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目前我校在一流专业、一流课程、教学平台等方面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课堂教学环节整体松懈、少数课程“水课”等情况。课堂教学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排头兵”,建议进一步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提升教师使命意识,抓牢师德师风建设,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升高水平一流课程、一流教学团队及教学成果奖励,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四是凝练科研内涵,加速成果转化。我校在“创大申博”中,科研明显进步,但仍存在包括国家级科研项目和高水平科研奖励偏少、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科研平台团队建设与学校内涵式发展不太匹配、后备国家级省级人才建设不足等问题。建议进一步优化科研激励机制,加大科研投入,挖掘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潜力,拓宽国家级科研项目申报基数和渠道,提前凝练科技奖励成果,重点孵化青年科研平台团队,培育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后备人才。聚焦岳阳地方千亿级产业特色,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实现校企互利共生。

五是理顺管理机制,提高运行能效。管理机制是保障我校高效运行的“主动脉”,也是统筹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指挥棒”。我校在人事职称晋升、绩效分配改革、教学科研场所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但仍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建议进一步完善学科分类职称评审机制,畅通各学科优秀人才晋升通道;进一步深化绩效分配改革,激发教师们创业干事热情;精细化教学科研场所管理,进一步优化相关场所安全隐患和能源浪费等问题。

“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在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我们将以“挺膺担当、奋发有为”的姿态,坚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奋力书写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新篇章。



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办好人民满意的高水平

应用型大学

第七组  王文锋


我代表第七组向大会报告本组讨论的情况。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这次讨论呈现的几个特征:一是主题鲜明,思想统一。会前,张书记要求各组讨论要围绕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聚焦更新理念观念、聚焦推动重点工作、聚焦深化内涵发展、聚焦提质管理服务。对此,本组同志均立足各自岗位实际,结合大会四位校长的主题报告,结合当下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和政策方针,抓住“高质量发展”这一关键词,围绕“四个聚焦”,畅所欲言,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二是认真研讨,态度端正。为开好这次研讨会,许多同志都做了精心准备,特别写了发言稿。大家不是发牢骚、出怨气,而是为了学校发展,提真问题、谈真想法、拿真办法,努力把会议开成了一个建设性的会、一个凝心聚力的会。三是落实落细,组织有序。研讨正值2024年第一场雪,大家克服困难,积极参与,人人发言,气氛非常热烈,直到当天晚上六点多才散会。联系领导丁校长也全程全时到会指导。这里,要感谢学校给新闻学院为研讨提供服务的机会,正如丁校所言,这是新闻学院办学以来同时接待处级干部最多的一次。

刚刚前面几组的同志都做了很好的发言,他们提到的许多问题在我们这组也有讨论,这里为不耽误大家更多时间,重复的我就不讲了,主要围绕“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办好人民满意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这一主题做个汇报。

办好人民满意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这是办学目标,也是办学定位。曾校长在培训班开场报告中对为什么办、办什么样、怎么办“人民满意的大学”作了系统的深刻论述。我们小组讨论,一致认为曾校长的报告高瞻远瞩,为我们今后办学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

作为地方高校,办人民满意的大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其本质是如何处理好高校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对此,大家先是对一些纷纷扰扰的概念进行了讨论,从工学结合、产教结合,到产学合作、校企合作,再到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不一而足,大家在讨论中逐步形成共识。然后,大家对目前学校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整体认为当前我校产教融合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科教融汇还处于启蒙阶段。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融合渠道不畅。这既有产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在性质、体制、功能和结构上的不同,双方在合作目标和动力存在较大的落差,也有政府层面政策引导有余,制度刚性约束不足,大多数合作关系的建立与维系还是依靠人脉关系和信誉,规范的、可持续发展的融合渠道和机制还没有建立。二是融合程度不深。目前主要局限于共建学生实习基地、顶岗实习等,合作模式比较单一,融合内容不够深入、系统、实在。三是融合经费不保。在当前低水平的校企合作中,往往是学校主动、企业被动,企业在合作中难以获取收益而不想投入,而无论学校还是政府的经费投入很有限,其他社会捐助和信贷渠道更是没有保障,校企合作的经费难以保证。四是融合师资建设滞后。从形式上看,我们已经建设有一定规模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也一定程度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但能真正深入行业、企业,与业界真正联合开展科技研发、生产应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还是非常有限。

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大家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认为首先是统一认识,明确我校人才培养主要是本科层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个层次的人才对应的是岗位群或职业群或某个行业领域。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长期战略和主导模式。第二,创新合作模式、深化合作内容。构建产教融合发展平台,对接区域优势产业,发展应用型专业集群。共建科技研发中心,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开办现代产业学院,联合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等。真正把创新链与教育链相结合,把专业链建在产业链,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无缝对接。第三,构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机制。将管理重心下移,转变管理部门职能,支持和鼓励教学院部进行改革实践,凝练特色,增强学校科学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改革教师收入分配机制,完善竞争激励机制,重实绩、重贡献,向关键岗位和有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人才倾斜。实施人才考评机制改革,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第四,建立多元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产教融合发展专项资金,学校和企业也要有专项经费投入。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开辟校企合作信贷业务,畅通社会捐款机制,吸纳社会捐助资金支持产教融合的顺利开展。

当然,本组成员来自学校不同职能部门或教学院部,讨论的议题非常广泛,除了上述汇报的主题外,还包括财力投入与绩效评价、目标管理考核、人才引进、职称评定、学科带头人及团队建设、科研成果转化、干部成长、校园信息化建设以及民生住房等其他问题。这些议题或多或少在前面小组汇报中都有涉及,根据安排,在此不再赘述。

感谢丁校长及本组同志对我的信任,对没有全面、准确汇报本组讨论内容,甚至错误的地方,向大家表示歉意。再次感谢丁校长的全程指导,感谢本组全体同仁的积极参与与智慧贡献,感谢本组副组长、联络员的辛勤劳动,正是因为有他们的辛苦付出,才有我们虽室外天寒地冻但室内暖意融融的幸福。






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

第八组  周金城


学校组织了“高质量发展处级干部专题培训班”,我们第八组学员的一致感受有以下三点。一是四位校领导的报告让人耳目一新,对学校发展形势有了更清晰认识。二是培训班组织形式好,开得及时,为接下来的“创大申博”工作鼓足了干劲。三是对推进学校发展效果好,让大家感受了危机挑战、凝聚了发展共识。

受此次培训班启发,我站在二级学院学科建设的角度,就如何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所做的探索和思考,和大家做一个分享,以期抛砖引玉,共同进步。

一、人才强院战略夯实根基,青年教师有保障

学院紧扣“团队建设、薪酬激励”两大主题,以长江经济带、洞庭湖等科研团队建设为核心,以年终绩效分配制度改革为抓手,致力建设一支高水平、年轻化的人才队伍,为学院发展夯实根基。加大标志性成果在岗位津贴晋级、工作量补助中的份量,降低资历的份量。蒯小明、刘林奇两位教授因为主持国家项目,无条件享受教授3档津贴(以前方案还要求至少发表1篇核心期刊论文)。上个月何姣博士获得第九届高等学校社科成果奖三等奖,年底刚晋升副教授,明年就可以无条件享受副教授最高档5档津贴(以前方案还要求评副教授五年以上,且至少发表1篇核心期刊论文)。经管学院去年年终分配中,有8位年轻博士教研科研超工作量(不含常规教学工作量)报酬在2万元以上。

二、学科建设目标明确合理,服务地方有依托

建好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两大一级学科,赋能工商企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为岳阳企业现代化管理培养所需的高级经济管理人才。应用经济学瞄准国内一流培育学科、博士授权培育学科,对标对表开展建设。正在积极申报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点,虽然是一个专硕点,但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的名称一模一样,研究领域极广,包括岳阳“1+3+X”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现代物流管理、文体旅游管理等,意义也非常重大。

三、专业建设力争求真务实,人才培养有抓手

扎实推进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强化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的人才培养特色,培育教学成果奖。在上一届获得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的基础上,举全院之力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促进学院更快、更好建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通共进、同心同向的育人格局,推动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发展。

四、科学研究特色较为鲜明,智库服务有成效

强化“江湖”(长江经济带、洞庭湖)、乡村振兴研究特色。今年计划承办湖南省长江经济带研究生创新论坛,承办第四届“长江经济带•大湖论坛”,扩大学术影响。打造岳阳高端智库,先后有6名教授博士协助时任岳阳市委书记执笔重大课题,被评为岳阳市优秀社科人才。获岳阳市委书记、市长批示9份,省部级领导、省人大或省政协、省各厅局采纳应用智库报告21份。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是决定一切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方面的工作成绩,都是人取得的。反之,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工作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一定是缺乏优秀的人才,或者没有利用好优秀人才。在和领导和同事交流中,发现一些优化人才使用政策、改善人才发展条件的思路,请学校考虑可行性。

1.实施“特聘教授”“优秀青年人才”工程支持计划。可以起到激励人才、留住人才的效果。

2.重金引进少量学科带头人,学科建设必须要有领头雁。

3.组建教研、科研、教学比武、学科竞赛等不同类型名师工作室,“名师传帮带”促进青年博士更快成长。减少新进博士课堂教学任务,保证教研科研工作时间,进平台、进团队、进工作室。

4.职称评审中突出“代表性成果”的分量,体现优秀人才的市场价值。人才的价值由代表性成果即长板决定。如果没有突出的代表性成果,总分再高,在高校人才市场也不值钱。

5.出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现在有的学院专任教师没有课上,机关和辅导员又紧缺。各部门可以发布岗位需求信息,双向选择,解决供需矛盾。

6.建议学校每年举行人才工作大会(暨表彰大会),设置先进工作者、最美辅导员、代表性教学科研成果奖、伯乐奖(引才专项个人奖)等奖项。激发获得感、成就感、尊重感、责任感,激发干事创业的氛围。

7.为教师提供良好工作环境和条件。充分利用好现有闲置的教学办公场地。进一步简化报账流程。

上下同欲聚八方之力,勠力同心创宏伟新局

机械工程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2024 年湖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推进双一流建设,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扩大本科教育资源供给,改善高校办学条件,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我校“ 十四五” 发展的关键一年,也是实现“ 创大申博”宏伟目标的“破局”之年。年初学校组织开展的处级干部培训班,就如何推进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开展了学习讨论,大家集思广益,收获良多。下面就这次学习经历,结合自身分管工作,谈两点浅薄体会,敬请指正。

一、聚焦创大申博,做好学科布局“ 新规划”

“创大申博” 是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龙头和目标。学科专业布局是支撑“创大申博”工作的主心骨和奠基石。如何实现“申博”目标,有以下三点考虑:一是深刻领悟国家政策导向,对标对表夯实申报基本条件。今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的《关于开展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坚持前瞻布局,优先新增国家发展重点领域、空白领域和急需领域的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对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以及专业学位授权点给予倾斜支持”。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委员会同步发布了《2024年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大幅更新了各学科专业领域学位基本要求。以0802机械工程一级学科为例,在传统的机械设计制造、机械电子工程、汽车工程基础上,新增了微纳机电工程、工业工程、智能装备与机器人等二级学科,充分体现新一轮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趋势。同时《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基本条件》对各学位点申报基本条件进行了更新。上述国家级文件,是指引我们当下和未来学科建设发展的总纲领和航向标。二是根植岳阳地方产业发展,立足自身特色优势,下好学科体系布局“先手棋”。2024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以先进制造业高地三大标志性工程为牵引,聚焦现代石化、工程机械、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加快我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岳阳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是我国能源石化产业重镇,在现代石化、能源动力、工业控制等领域具有鲜明的产业优势与特色,行业产值超2000亿元,但人才资源指标位列全省第八,处于第二梯队位置。经多年积累,我校在化工、机械、信息、中文等学科已形成一定优势和特色,建议紧扣地方产业特色,强化“校企联动,强强联合”,加大学科专业调整优化力度,新增急需紧缺及新兴交叉学科专业,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整体推动我校一流学科建设和 ESI 全球学科排名。

二、聚焦提质增量,激活科技创新“新动能”

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光明日报》同步刊发了题名为《高校应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展现更大作为》的署名文章,指出“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和关键路径”。近几年,我校科研工作硕果累累,为实现“创大申博”宏伟目标提供了重要支撑,为助力我校科研成绩再上台阶,有以下四点考虑:一是强化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一流拔尖创新人才。充分发挥我校在人才集聚中的重要作用,构建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形成人才集群合力的科教平台与生态。二是坚持产教融合发展,把科学研究建立在产业链、创新链上。优化政产学研用贯通机制,推动“0-1”的原始创新、“1-10”的应用研究以及“10-100”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机械学院将进一步夯实与华能电厂、湖南石化、科美达电气等龙头企业科技创新合作,让科技成果走出校园,落地生根。三是拓宽重大科研项目申报渠道,争取更多标志性科研项目。在做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增量的基础上,拓宽视野,盘活资源,积极联合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创新群体、地方重点等项目。四是主动凝练高水平科研成果,促进“文理”“理工”学科交融贯通。做实做细奖励申报规划,有的放矢,从省科技厅、行业协会、行业学会等多渠道发力,增加申报口径和授奖几率。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作则必成!学校正值“风华正茂,万象更新”,在新一届党政领导班子的带领下,让我们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大胆创新,上下同欲聚八方之力,勠力同心创宏伟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