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理工•团队】想把“我”说给你听

——学校大学生记者团成长背后的故事

作者:王琳楠 来源:党委宣传部 时间:2017-03-29 浏览:
A A A

同样代表着一种声音,他们来自校园;同样引导着一种思考,他们在你我身边,他们是大学生记者团。在学校众多难忘的活动中,大学生记者团作为忠实的见证者和记录者,用美好的文字将学校的动人风景深情描绘,用真诚的心声书写着学校事业的进步与发展,用炽热的笔端记录着这一路上的光荣与梦想。

听,他们即将讲述自己的故事,这是学校最为铿锵生动的“好声音”。

一支队伍,从无到有

2014年初,校党委宣传部上下费心思量,决心建立和培养一支精干、高效的大学生记者团队,协助校党委宣传部完成校园新闻宣传报道工作,真实、全面地反映学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工作业绩。

自2014年3月成立以来,大学生记者团平均每年在校报发稿300余篇,占总发稿数的80%,在学校官网发稿400余篇,占总发稿数的85%;同时该团队还积极参与学校外宣工作,先后在湖南教育新闻网、岳阳日报、红网等校外媒体发稿100余篇。1000多个日日夜夜,风雨兼程,不畏辛劳,现在大学生记者团已成为学校宣传工作的有生力量。

             

在最纯粹的文字中淬炼自我,大学生记者团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第一届记者团成员是由校报、广播电视台、新媒体中心选拔出的12名优秀文字记者组成,由新闻学院12级学生符艳玲担任团长。在此之前,符艳玲只是个安心写稿的文静女生,突然间要她担任团队负责人,她还有些不知所措。这12个人当中,她的写作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可是个人的优秀不能等同于团队,怎样解决团队成员业务素质水平不一、工作时间有限等问题,使这支“校园新闻轻骑兵”队伍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是团队指导老师和团队负责人的首要任务。

中文学院13级文化传播专业柳峥是记者团的“元老”,作为第一批记者团成员和第一届副团长,他坦言不知道如何塑造这支新生的团队,只能一步步摸索前行。为了形成一套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将工作安排落实到位,课余时间里他和团长、秘书多次开会讨论,并结合管理办法实施的具体情况反复调整。

除了这12名记者团成员,宣传部陈绪清、潘昕、司念伟三位老师作为记者团的指导老师,每周一中午都会参加记者团例会,在会上和大家一起讨论记者团的稿件修改、每周新闻选题等,通过这些实务性的指导,不断提高团队成员的业务水平。刚开始,大家写出来的稿子风格迥异,语言表达新闻感不强。为了在业务上帮助大家尽快熟悉新闻写作,在例会上老师们会讲评大家写的稿子,一个字一个字地抠,一句一句地修改,哪怕是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大学生记者团的群邮箱里,每个人的稿子三位老师都会细心审阅,再在群邮箱评论中批阅大段的修改意见。记者团首任秘书、新闻学院13级吴志奇说:“每次打开邮箱看到老师们密密麻麻的点评,我都感觉无比温暖,老师们这么关心我们,重视我们,帮助我们提高写作水平,我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做好学生记者的工作呢?当我写的稿子得到肯定时,老师的一句表扬,可以成为我开心一整天的理由。”

遇到问题较大的稿件,老师会专门把学生叫到办公室修改讲评,一篇稿子一改就是一下午。团长符艳玲也会逐字逐句给记者团成员们改稿,帮助大家共同进步。在三位老师和学生干部的紧密配合下,记者团的整体业务水平有了大幅提升。

专题策划,一个接着一个;稿件修改,一篇接着一篇;新闻培训,一周接着一周。看似普通的一篇稿件,读起来只有两三百字的新闻,都凝结着宣传部每一个老师、大学生记者团每一个成员的付出。从真正意义上讲,当时的大学生记者团不是12个人,而是15个人。

一种付出,从你到我

我们不仅爱记者的荣耀,还爱那荣耀背后的艰辛,爱记者的起早贪黑,爱记者的风雨无阻,爱记者的赤子之心。

记者团不仅要负责学校重要会议新闻的采写,还要自己报选题写通讯。每人每周至少完成一篇稿件,大家每天课余时间不是在写稿,就是在采访的路上。

自从做了学生记者,很多人都“改掉了”早睡早起的习惯,加入了熬夜大军。每到晚上11点大家就在记者团的群里互喊加油:加油,我还有一段了!加油,我只写了一行!加油,我还差2000字!吴志奇笑着回忆,有一次晚上他熬夜写稿,写着写着趴在桌上睡着了,半夜醒来时还以为自己在做梦,直到看见桌子上被压歪的眼镜。

             

一台电脑,一盏灯,一支笔,成为大学生记者团工作的全部。图为吴志奇在写稿中。

柳峥也有这样的经历:“我印象中,任务重的时候,经常会熬夜到凌晨3、4点,眼皮打架还不算什么,熬到看电脑屏幕全是模糊一片才是最心急的,以为自己要失明了,其实只是用眼过度的症状。熬夜固然不好,效率也不高,不值得提倡,但是那时候的工作状态却是最好的。”

南湖学院13级文法系苏腾说:“有时候在上课,会突然收到信息说某某会议需要学生记者去采写,他就偷偷地溜出教室去采访。当时多多少少会有怨言,现在临近毕业了回忆起来会觉得还是很有意义。”

期间,也有记者由于种种原因退出记者团,少的时候甚至只剩下7个人,工作总量又大,每个人压力都很大。柳峥回忆说:“最让我感动的是有一次大早上有个比较紧急的活动需要安排记者,我打电话给苏腾,叫他去采写,先是被他不耐烦地拒绝了,没过两分钟他又回了电话说马上去。后来我才知道苏腾当时发着高烧,还是强撑着起床赶去活动现场。”

其实不仅是苏腾,在女生偏多的记者团里,女生们的拼劲和奉献同样值得钦佩。

新闻学院15级新闻班陈金佳原本就是个“大忙人”,在学生会、社团、电视台都担任职务,还要在记者团写稿子。她几乎没有午休过,有时候觉得力不从心,也曾打过退堂鼓,可她还是坚持了下来,这里让她得到很多锻炼,也有温暖的归属感。

中文学院15级王耀唯深有感触:“大二上学期应该是我最忙的一学期,辅修双学位,还要考各种证,一个礼拜的3节空课全部用来写稿,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可是做学生记者让我成长很多,写不同的稿件,采访不同的人,打开了我的思维,现在我能更全面去考虑问题了。”

中文学院13级文化传播专业但向婕也表示,每周一篇稿子确实压力很大。可她从来没想过放弃,采访过程中她接触到了很多有趣的人,她也从一个很腼腆的人变得敢于跟陌生人交流。当她的文章刊登在校报、校园网上时,开始是小小的自豪感,慢慢变成沉甸甸的责任感,她越来越觉得这一切富有意义。

一份情怀,从始至终

学生记者总有一种青春态,新闻像每天的太阳一样都是新的。讲好理工故事,传递理工好声音,是我们学生记者的职责。这种志向志气志趣,来自我们脚下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沉淀,来源于我们对母校的深情眷恋。

信息学院人才培养系列报道、“研究生培养”系列通讯报道、 “科研之星”系列人物专题报道、“校园文明创建”系列报道、“迎新”系列花絮报道、“创新创业先进典型”系列报道、“田径运动会”系列花絮报道、“毕业生供需见面会”系列报道、学风建设系列报道、“学雷锋”系列报道和“最美理工”系列报道……除日常新闻采访外,大学生记者团足迹遍布全校,成为学校对内对外宣传的重要中坚力量。与此同时,他们还积极参加湖南省第二届公益广告大赛,报送了2件广播作品,3个视频作品,并获得了优异成绩。

             

凭借一支笔,走遍全校园,足迹无处不在。图为大学生记者团成员王琳楠在采访中。

参与不同的采访,听不同的故事,对学生记者而言也是一笔财富。但向婕采访过骑行西藏的学生,讲述途中的动人故事,她佩服他们骑行西藏的勇气和坚毅;新闻学院14级罗艳曾采访过朱旦才航拍理工,他敢想敢做,以个人对学校的情感和热爱,在离校前送给母校深情的礼物;王耀唯曾采访考取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的优秀毕业生方家琦,明白只有通过努力,才能变得优秀;新闻学院15级欧帅第一次采访,整个采访过程因为自己缺乏经验,加上采访对象是个话少的人,采访时不时中断,“中场休息,分外尴尬”,但她能感觉到采访对象尽力的配合,尽量表达得更好更多,她特别感激这位老师,给予了她充分的关切和尊重。

在完成学校各种宣传报道的同时,大学生记者团的凝聚力、向心力也在不断增强。大家虽然来自不同的学院,私下里却是很好的朋友。南湖学院13级文法系陈力嘉说,有一次她在图书馆出来,外面下着大雨,她没带伞,就在记者团QQ群里问了一句谁可以借伞给她。很快就有人回复了她,本来还在宿舍的吴志奇专门跑到图书馆给陈力嘉送伞。吴志奇、柳峥和符艳玲经常一起约出来吃午饭,聊天时互相推荐阅读书目,遇到不错的书就迫不及待分享给对方,下次再见面就交流读书心得。有一次,新闻学院15级黄丹青发烧,下午还安排了她采写会议消息,她知道大家忙,也不好意思让别人代替她去,正挣扎着从床上爬起来,就收到了中文学院15级余雨的消息:上午看你好像感冒了,下午会议我代你去吧。“或许正是记者团这份携手前行的温暖,让大家愿意毫无保留地把青春献给这个团队。”大学生记者团第三任团长余雨表示。

每年的记者节年度表彰,是宣传部各媒体优秀学生风采的一次集中展示。2016年表彰前夕,得知大学生记者团记者刘惠没有申报“十佳记者”,得知这一消息,大家纷纷向老师“告状”:默默无闻是刘惠的特点,大家的稿件,都是刘惠字斟句酌地先期修改。她如果不能当选,我们问心有愧!

刚刚加入记者团的新闻学院16级学生龙丽慧说:“去年参加记者节的时候,被老师说的一个标题‘孩子别走,湖南理工学院也是你的家’吸引。当时我作为一个刚入校门的新生,很想去听别人的故事,感受不一样的情怀,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肩负起自己的职责。”

从13级,到14级、15级、16级,记者团的成员在做“好记者”的同时,也在做一个“好学生”。记者团第二任团长王琳楠和秘书欧健华曾获“创青春创新创业大赛国家铜奖”;柳峥、王琳楠、罗艳、陆欢、谭思婷、张帅等曾获国家励志奖学金;吴志奇、但向婕、欧健华、刘惠、陈金佳、吴谦等曾获得一等至三等助学金,多人获得“三好学生标兵”、“三好学生”、“优秀女生”、“优秀学生干部”、 “十佳记者”等荣誉称号。

首任团长符艳玲毕业一年了,在记者团两年里,她从一个文静的女生蜕变成了工作能力强,办事效率高,善于沟通交际的人。现在她上海某传媒公司从事文职工作,由于能力突出,经常得到单位领导的表扬。她一有空就回学校看望记者团的老师和同学们,与师弟师妹们交流时说:“你们要珍惜老师提供的平台,等你毕业了你就知道在这里你学会的不仅仅是写作。”即将毕业的吴志奇说:“我打算去广东找工作,虽然不一定是记者,但一定离不开文字。”同样,今年6月即将毕业的柳峥,现在还坚守在大学生记者团日常新闻采访的第一线。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越走越踏实的奋斗历程中,他们时常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地方的云,在瞬间的明暗变幻里,我愿在连绵山峦里一直行走,忠实地做生命的记录者。”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参与者,大学生记者团的每一名学生,都由衷感谢学校这个广阔的大舞台,给了大家锻炼成长的机会;感谢这一支团结、友爱、向上的团队,给了他们温暖前行的力量!(学生记者/王琳楠  责编/陈绪清 司念伟)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