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理工·人物】陈克刚:赤子其人 寸心如丹

作者:赵蕾 来源:宣传部 时间:2021-05-08 浏览:
A A A

 

采访陈克刚老师的那天,他身穿一件朴实的深蓝色棉袄,戴着一架简约的黑框眼镜,看起来慈眉善目,胸前尚挂着来不及摘下的工作牌。三十年的教育工作生涯中,陈克刚经常会是这副打扮。

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到如今头发半白的中年,在层层叠叠焦虑感蔓延的现下,外表平平的他始终藏在人群中,捧着一颗赤诚之心投身教育事业,9次被我校评为先进工作者,4次被评为教务处先进个人,老黄牛一般,不动声色地为学校发展添砖加瓦。


14DEB

教务处考试中心陈克刚正在工作。


“我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2004年,陈克刚来到教务处任职,期间曾在教务处多个部门工作过,一直以“做一处爱一处”的原则对待工作中的大小事。2005年到2006年期间,恰逢省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进校考察,为巩固评建成果,同时对部分工作问题进行针对性整改,学校出台了一系列整改方案。原来,校教材中心是一个的独立部门,有着自己的一系列工作评估标准和管理方法,在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后,校教材中心与教务处两个部门进行了合并,由独立状态变为半独立状态之后,人员数量一下子从六人删减到两人,但事却没有少,常常是一个人需要干两个人份的工作,一方面是工作质量和效率要求提高,一方面是人员不够导致的超负荷运转,一时间部门里怨声载道。

在大家避之不及的时候,初来乍到的陈克刚却主动“凑上去”,积极学习其他学校的经验,寻求解决方法,并向上级提出了他整理的建议。之后,一纸调令,临危受命,他从原部门评估中心被调到教材中心担任主任开展整改工作。

再往后几年间,负责学籍管理的同事请了半年的产假,他便被临时调往学籍管理的岗位;原本负责教务系统的老师被省教育厅抽调到长沙市工作,陈克刚便又被调往负责教务系统的各项事宜。

他调侃自己:“我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2006年陈克刚接手教务系统,在他到任前两年,也尝试了许多措施却不大见好。开始的一两个月里,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几乎每日加班,除了梳理各种工作事宜,也搜寻解决方案,发现问题后便如实向领导提议进行改进,直到将各项工作捋顺之后,才开始大刀阔斧进行改革。

“管理和系统要两手抓,我从一位旁观者变成了当事人,对教务系统的管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当时学校采用的是由清华大学研发的教务管理系统,这一系统的应用实践在国内高校几乎是一片空白,陈克刚老师作为学校教务管理系统的唯一负责人在没有前人之鉴的情况下,只能自己摸索着“拓荒”。尽管时间紧、压力大,陈克刚还是咬牙坚持下来,凭借多年的教学管理经验和较强的工作能力迅速冷静,很快就定位到了当前面临的主要难题——教材分发。

“一整个班级几万元的教材费要如何准确分到每个学生?每个学生选修的课程不一样,教材也不一样要怎么办?免修某一门课程的学生收费手续如何简便……”

 

13C15

陈克刚正在和同事认真安排考务工作。


一笔笔糊涂账像一块块压抑的云翳,将陈克刚包围起来,但陈克刚没有胆怯。在接到这个任务后的一两个月里,他不分昼夜地待在办公室里开发管理系统。当时学校条件有限,没有给他配电脑,他就自己网购了一台手提电脑,逐步完善教务管理系统。经过重重攻关,他不仅按照学校的要求将教材费清算到个人,还将从入库到结算的一条龙工作流程中的问题都攻克了。在使用他精心升级的精细化管理教材发放模式后,各项工作变得流畅简单起来:在分发教材前联系好转专业等课程任务有异动的学生,并能采取缓发的方法,待整理好足够数量的教材后,再发放到个人,最后通过教务系统对每个学生的费用进行结算,教材发放一改之前大锅饭式的全领后再分别退回的形式,教务管理系统焕发了新的生机。

在这次教学的大变革中,陈克刚一次次冲锋陷阵,如今时过境迁,教务系统高效运转的硕果已普惠全校学生。

除此之外,陈克刚还全力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的宣传、推广、发行、教学服务等相关工作,推动“马工程”教材进校园、进课堂,让学校教材的征订、发放等管理上了一个新台阶。



“我不能只想着自己,随便就离开”

陈克刚出生在人口迁徙频繁、方言混杂的湖南省常德市,他小小年纪便是老师身边得力的小助手。小学五年级时由于数学成绩很好,被分身乏术的老师安排帮忙给四年级学生上课,有时他在上面讲,老师在下面听着,期间顺带着指导一下他

经过老师的这么一引导,陈克刚在小学时便对“教书匠”这一工作萌发了一点点兴趣。教书育人,这段经历虽短暂,但成为陈克刚年幼时一笔宝贵的财富。

初高中时他被带着浓重口音的不标准普通话狠狠拖了一把后腿。“传道、授业、解惑”这项育人的工作总是离不开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他坦言自己对教育的热情也因此一点点开始灰败。那时的他虽然对教育梦没有很深的执念了,但是他学习的热情依旧很高,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陈克刚即将参加高考,当时来自国内外教师组织、教育工作者等有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专业地位” 的共同呼声此起彼伏。时代之需,在各种机缘巧合之下他选择了公费师范院校,被华中师范大学后录取。

一切像是顺理成章,像是命中注定那般奇妙。年幼时经历的铺垫,年青时面对现实那一瞬间的选择,临别故乡前他没有想太多,收拾完行李便欣然向着梦想出发了。

陈克刚至今很感激当年国家政策的支持与栽培,在他心里深埋下已坚持至今的使命与担当,从此向阳而生。


18BFE

陈克刚老师正在进行考务培训。

 

1991年,陈克刚从华中师范大学电化专业毕业后调配到我校工作,先后就职于资产处、信息中心、教务处三个部门,到今天已有30年之久。在学校任教时期,他始终像一颗钉子一样坚守在教学管理岗位上。九十年代初,陈克刚的一个朋友看中了他的工作、学习等能力,有意邀请他去外地一家待遇颇丰的公司工作,但他想都没想便委婉拒绝了,“国家培养了我这么多年,替我承担了学费和生活费,我不能只想着自己,随便就离开,做人还是要懂得感恩。”

这些年,陈克刚从没滋长过偏安一隅的安逸之心,积极开阔视野,寻求工作方式方法上的突破。通过互联网等多种渠道,陈克刚学习到了许多国家教学管理方面的新模式以及其他高校在教学改革、建设中的一些先进理念,每每都有所收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些年,凭借着虚心学习,锐力改革,陈克刚始终站在吹响着学校教务工作进行改革创新的号角的第一线。他说:“在教学事务工作这一块缺少系统性、全员性的提升计划是不行的,需要下狠功夫来进行改进,哪个学校做得好,我们就去追哪个学校。”

拼劲十足的他,为学校做了诸多贡献的他,在职位晋升上却表现出“佛系”心态。采访的过程中,陈克刚始终强调工作中要长存“问题意识”,目前学校正处于高速发展起步阶段,各项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工作开展除了制度的支撑外,还需要自己及时提出问题,并学习如何去解决,谈及现在的职位,他只轻描淡写一句,“只是当年学校在教学管理方面需要一个带头人。” 保持着这样向内思考与探索的精神,窗前过马,三十岁月倏尔远逝,蓦然回首,他已筑出一条宽广大路。

在工作之外,陈克刚也是个对生活饱含热血之人。2020年疫情爆发期间,学校号召党员们前往学校轮次值班,上级的通知一发出,非党员身份的他第一时间报名申请前往,打算放弃春节休假与家人难得的团聚时光,用自己的行动,自觉努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誓言。但“非党员”这个身份让他最终还是没能“如愿”,他虽有遗憾也表示理解。他看着街上零零落落的戴着口罩的人们,以及社区内随处可见的在风中穿行的志愿者,忽觉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做好抗疫工作也是对国家、人民的付出。哪里有人们,哪处就都是“一线”,哪里就都是通往爱国报国的路。

“这些年,我在工作上听从安排,用技术完善系统,做自己该做的事。得时坦然,做时负责,并没有太多特定的目标。”抱着这样坦荡乐观的想法,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早已有了作为一名党员的使命担当的陈克刚即使临近退休,在工作方面也没有留下太多的遗憾。


“一定要爱着点什么,它让我们变得坚韧、宽容、充盈”

在很多人眼里,他在工作方面是铁面无私、雷厉风行的。陈克刚近年来从教务系统管理的岗位上分身出来,在组织开展各种国家大型考试的考务中心工作。一年中大大小小的考试频繁,但陈克刚始终保持着十年如一日严谨的工作作风,力求肃清考试纪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考试环境和发展平台,十分细致地完成考前对监考老师的培训工作。

但工作之外,生活中的陈克刚始终保持着一颗年轻热情的心,年过半百却仍精神奕奕,热爱着他的热爱。闲暇之余,电信专业出生的他现在会不时玩一些他认为是小朋友玩的“连连看”小游戏,看看如今热播的电视节目,听一些流行音乐,天气好的时候出门晒太阳、散步,消遣难得的闲暇时光。当提到玩小游戏时,一直淡然而立的他笑开了怀,爽朗如过尽千帆后的少年。

“从开学到放假,我们只有三天时间是没有在考试的。”谈话间,陈克刚突然想起前几天和同事在闲聊时意识到的一件事。尽管如此,平时繁重的工作也没有让他在处理家庭和事业的关系上太过为难,在校任职已30载,他和家人在这里生活也近30载,勤勤恳恳的几十年里离不开家人们始终如一的支持,他们成为了陈克刚耕耘事业时的一丝慰藉。“很多时候工作和生活其实都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再加上家人们很支持我的工作,现在也快要退休了,回想这些年生活和工作都算是井井有条的,也没有什么遗憾,心情也更加平静超脱。”

工作以来,他累积献血十余次,总量超5000毫升;他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就想着退休后可以到处走走;他心态年轻,从不以“老”自居,也不受人影响,坚持初心所爱……


工作之外的时间,陈克刚喜欢去看祖国的大好山河。


近年来,陈克刚时常能体会到先进科技带来的便利与冲击,但他既不羡慕那些时不时走出国门的人,也不眷恋那些太过西化与被现代科技感“霸占”的景色和建筑,他憧憬着那些打着深深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烙印的山河湖泊和雕楼画壁。“对于敬爱的,需要近距离瞻仰,会时常忍不住去抚摸。”陈克刚告诉我们。

赤子其人,弥足珍贵。心之所向,素履以往。不难想象陈克刚今后的人生仍会精彩依旧,穿过重重阻碍,冲过层层栏栅,遇见他一直期待的万里河山。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