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创新育人模式 培养高层次人才
近年来,湖南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以“对接需求、聚焦能力、协同育人、保障支撑”为核心,创新构建“一对接二聚焦三协同四保障”育人模式,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了一批兼具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一对接:对接区域发展战略,构筑创新生态圈
长江经济带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是湖南省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学院以“对接区域发展战略”为抓手,将研究生培养深度融入区域发展战略。
学院依托“湖南省长江经济带研究基地”“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研究院”等省级科研平台,联合重点企业、行业专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动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16名教师进驻企业开展技术培训,累计服务管理人员超1000人。
学院与中石化湖南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等共建30个省级产教融合基地,孵化12项省级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学院联合岳阳文旅广电部门等10家单位,围绕“千亿文旅产业”开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等模式创新研究,培养的旅游管理人才成为区域文旅升级的中坚力量。“我们不仅学理论,更在项目中解决真实问题,这种培养方式让创新有了‘土壤’,生态圈便自然成形。”2024届应用经济学硕士毕业生游肖月说。
二聚焦:聚焦创新创业与智库建设,磨砺创新实践能力
学科竞赛是学院培养创新能力的“练兵场”。学院围绕“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以赛促研”,近3年获国家奖项21项、省级奖项57项。
学院与12家企业共建创业实训基地,实施“就业育人工程”,为创业学生提供从孵化到落地的全程支持。2022级会计专硕学生李娜参与了“数智化财务管理”项目,其团队开发的业财一体化系统被合作企业采用,“学院提供的实践平台,让我们真正把创意变成了产品。”李娜说。
学院联合地方政府部门建立“中非经贸合作研究院岳阳分院”等3个市厅级智库,研究生深度参与智库建设,在产业绿色转型、港口经济等领域提交智库报告110余项,其中12份被湖南省政府部门采纳,“多措并举,全面落实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获得省级领导肯定性批示,“打造中非经贸合作政研商一体化推进体系研究”入选商务部门“湖南自贸试验区十大优秀案例”。
三协同:党建、产教、科教三维协同,传承创新学术精神
学院创新“党建+”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科研与社会实践中。研究生党支部开展“文旅研学”等特色党日活动30余次,相关事迹被权威媒体报道20余次。近三年,学院获“湖南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研究生党员获省级以上荣誉30余项,10人考取博士。
学院聘请41名企业导师,与国网湖南电力、湖南省旅游研究院等共建4个省级实践基地,推动“真题真做”。导师团队带领研究生为岳阳市商务部门、城陵矶新港区等提供规划咨询,多项成果落地转化。“企业导师带来的实战经验,让我们对行业痛点有了更深理解。”学院院长黎振强说。
学院主办“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论坛”等省级学术会议6场。研究生在各类学术会议中发表主题报告45篇,获优秀论文奖27项,在《软科学》《经济地理》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四保障:制度、导师、课程、平台四维支撑,激活创新潜能
学院制定《研究生科研奖励细则》等十余项制度,全面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学院优化课程体系,增设“数字经济”“数智旅游”等前沿课程,开设“统计学”等新形态人工智能课程,围绕“长江经济带”“洞庭湖”等特色方向开设专题研讨课,激发学生科研热情。近三年,研究生全部参与科研项目,人均参与科研项目1.2项。
学院组建了校内导师与41名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团队,共同指导论文选题与实践项目。1人获湖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2人获评“国家教育部门优秀创新创业导师”,4项产学合作项目获国家教育部门支持。“校企导师互补,让研究既接天线又接地气。”MPAcc导师湛忠灿教授说。
学院建成“洞庭湖生态经济”“数字金融”等6个科研团队,与省级研究院共建实验室,配备先进数据分析工具。“在这里,我们可以快速验证想法,效率远超传统模式。”应用经济学研究生湛晨在长江经济带实验室中表示。
湖南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创新构建的“一对接二聚焦三协同四保障”育人模式,实现了“需求—能力—资源—保障”的闭环培养,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通过机制创新探索出了一条研究生教育特色之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来源于《中国教育报》2025年3月12日十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