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时代高质量“四有”思政课

作者:鲁涛 易丙兰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3-07-05 浏览:
A A A

打造新时代高质量“四有”思政课

鲁涛 易丙兰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推进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必须抓好教师和学生两个关键主体,构建有意蕴、有意境、有意思、有意义的“四有”思政课。

把握思政课本质内涵,构建有意蕴的思政课。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和铸魂育人的灵魂课程,不可取代。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思政课归根结底是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立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高校思政课要讲的“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的必然及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及建设规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实现和实践进路。高校思政课要讲的“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伟大真理和正理,它既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也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握高校思政课的深刻意蕴,才能在教学立意上站得稳、立得住。

拓宽思政课视域场域,构建有意境的思政课。思政课的教学对象和主体是处于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中的人,其教学指向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实践性、未来性。高质量的思政课从意境上而言,必然是视域广阔、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的“大思政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以“大思政课”理念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一思政课的首要载体、主渠道和主阵地,构建新的教学生态。其实质就是用新的理念重塑思政课堂,发挥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化静态的、单向输出的教师“坐而论道”式课堂为动态的、立体交互的师生对话式课堂。思政课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多主体的协同,以“大思政课”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还要求教学场域突破课堂的时空限制,学校、社区、家庭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和助力,构建思政课的社会合力。把握“大思政课”的意境之大,才能在教学境界上看得广、行得远。

创新思政课方式方法,构建有意思的思政课。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还要求突破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的瓶颈制约,向改革创新要活力。一方面,当前信息技术激发了学生的个体认知和学习潜能,改变了他们理解和接受思政课的方式。实现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要在教学着眼点上运用大数据技术的力量,精准掌握学生学习认知的整体性变化和个性化需求,寻找教学的难点、痛点,强化思政课的针对性。另一方面,从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看,场景化、具象化、共情化叙事易于激发学习体验感,强化学习认同感。只有打动学生,才能引导学生。高校思政课要以理服人,不仅要讲深、讲透,还要结合案例式、探究式、互动式、专题式等多元方法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将道理讲得生动、形象,实现以情感人、以心化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十分生动的,我们的学习也应该是生动的。”把握思政课的方式方法之灵动,才能在教学进路上教得活、学得乐。

完善思政课检验机制,构建有意义的思政课。思政课关乎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重任。建立与时俱进、科学合理的思政课质量和效益检验机制,是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学生层面,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检验其成效,不仅要关注学校课堂中的阶段性考查和结果性评价,还要立足青年学生成长全过程,检验信念引领、价值塑造和行为彰显等多维度的获得感、认同感、践行力,真正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教师层面,要从思政课的全过程着手,结合教师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社会评价,检验思政课教师教学目标的完成度、教学过程的完整度、教学反馈的全面度。归根结底,思政课就是师生同行,共同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把握思政课的意义归依,才能在教学成效上显得实、获得深。

(作者鲁涛系湖南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易丙兰系湖南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20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建设项目成果)

 

来源: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3-07/04/content_626284.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