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最美理工·团队】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走近我校参加2017年学科竞赛的同学们

2017年,我校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屡创佳绩:信息学院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斩获4项国家一等奖,化学化工学院Environmental Protection-FGD团队获得2017年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特等奖和最佳现代方法设计奖,并获得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物电学院代表队勇夺全国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竞赛4项国家一等奖……

获奖的消息陆续从各学院传来,全校师生都为之振奋!

优异成绩的背后,不仅有指导老师和参赛学生的辛勤付出,更有着在备赛过程中的艰辛和共同奋斗的情谊。

勤奋努力 收获成功

为了备战比赛,物电学院和信息学院今年暑假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集训,从放假的第一天起,各参赛队伍就在指导老师的辅导下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备战。

物电学院所参加的设计比赛要求在84小时内完成作品,基本上每天的休息时间只有4小时左右。物电学院的温兴说:“比赛期间,我们是轮番去休息的,累了就躺在隔壁的实验桌上,没有正儿八经地在床上睡过。比赛前两天总共就睡了5个小时,第三天原本是准备睡到9点的,但是队友为了让我多睡两个小时,悄悄地关闭了我的闹钟,顶替了一些我负责的工作,那个时候真的挺感动的。”

信息学院部分教师和学生在参赛现场

信息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每天十几个小时坚守在实验室进行竞赛培训。有的参赛同学彻夜研究作品,吃住都在实验室里,2016级刘周阳就经常通宵研制参赛作品。化工学院的刘伟说:“从早上八点到晚上两点,备赛的日子里,生活就是三点一线,实验室就是我们的主战场。”

在备赛的日子里,所有团队的人都在进行着专业理论的学习、制作模型或者讨论方案,尽管过程中遇到了或多或少的困难,但是他们并没有退缩,而是积极调整心态,变压力为动力,充分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信息渠道,与指导老师一起学习、探讨。付出努力和汗水后,他们最终赢得了成功。

执着探索  攻坚克难

“二十余次的发问,换来一次性的成功。”刘伟呆萌的看着熊涛,相视一笑。当他说出这个经历时,付海长在一旁不假思索的说:“像AutoCAD,Aspen,Pdmax,Sketchup,Cuptower,EDR,Sw6等相关应用我们都是从零开始学的,怎么学?一次又一次的向别人请教。有时在竞赛群里提问,一时没有人回答。我们就挨个去问,直到有人回复我们。得到满意的回复后,我们的内心是无比激动的,毕竟都是差不多大的同学,获知识如获至宝。”

化工学院师生在比赛现场合影

当谈到在比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时,信息学院的陈晓东谈起了自己的经历:“作品准备送到长沙去时,在装箱的过程中不小心把一块蓝牙模块的线碰掉了,那块板子也已经坏掉了。如果没有的话,整个装置根本就运行不起来。当时就在补救,整个过程非常紧张,还好最后及时补救成功了,要不然就功亏一篑了。”

作为物电学院电子设计团队中少有的女生,宋蕴锦为了团队的成功付出了很多。“我在团队中主要负责软件部分,也就是编程,为了达到参加比赛的编程水平,基本上所有有关编程的内容都要自学和超前学习。在自学的过程中,发现有很多东西都是自己不曾接触过的,而且书本上也没有,只能把相应的问题记录下来,向有经验的老师们和学长学姐们请教。”宋蕴锦说:“我觉首先要有毅力,然后要细心,最重要的我觉得是斗志,我们在比赛的最后一天还在争分夺秒的完善作品。只要想到方法,心里就有动力继续努力。”

同心协力  共创辉煌

在每次竞赛取得优异成绩的背后,每位团队成员和指导老师对项目的贡献都是不可忽视的,正是由于团队的力量,才使每个项目取得可喜的成绩。

每一个人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其功能形态和行为动机都会直接影响团队里的其他人。化工学院的雷静向记者介绍道:“我们的团队,分工明确。刘伟和熊涛负责流程模拟和设备选型,我和付海长负责图纸方面,田姣负责文档的编辑和整理。明确的分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效率,也增进了队友的默契。特别是队长刘伟在整个过程中一直尽责尽职,不管日常学习有多忙都会挤出时间来实验室做项目,有时候是被队长的踏实肯干所感动。在这种潜在的勉励中,自己自然不会想着偷懒被落下,而是主动做好自己的工作。”

一个好的团队当然离不开一个好的指导老师。陈松老师是物电学院和信息学院创新基地的指导老师,给参加比赛的学生们提供专业的知识指导,在专业学习方面是学生们最坚实的后盾。谈论起最近比赛取得的好成绩,陈松老师表示:“成绩比想象中要好,主要是基础训练比较到位。作为参赛人员,一定要重视基础,包括基础理论和基础实践,再然后就是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每一项成绩的背后,都有着无数学生和指导老师的默默付出。每一支优秀的团队,成员也许来自不同的班级,却为同一个目标凝聚在一起。对于他们而言,好的成绩虽然重要,但成长的经历和积累的经验更弥足珍贵。(学生记者/余雨 彭艳 杜紫薇 龙丽慧  责编/陈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