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微】【最美理工·力量】“水稻六子”:脚踩泥巴心向“农”
【最美理工·力量】“水稻六子”:脚踩泥巴心向“农”
“近年来,水稻种植业面临生产成本上升、粮食收购价格走低双重挤压,洞庭湖区水稻种植业家庭农场种粮积极性有所降低,建议有关部门完善水稻种植灾害保险、资金分配等措施”。正值春耕时节,经管学院师生调研团队来到岳阳市华容县注滋口镇水稻种植家庭农场,调研生产情况。目前,初步调研成果受到了湖南省社科院《湖南省要情要报》的关注。
洞庭湖区是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在稳定洞庭湖区粮食生产、保障粮食质量、提高稻农收入、提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洞庭湖区域,水稻种植家庭农场是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的重要经营主体,同时洞庭湖区水稻种植业家庭农场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期。然而在实际种植中,水稻种植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粮食收购价格稳中有降。为找到在双重挤压下提高水稻种植业家庭农场经营效率的有效途径,经管学院副院长邓正华博士带领学生组成调研团队,深入洞庭湖区展开了调研。
早在一年前,他们做课题调研之时就发现当下农民农业生产面临的问题,激发了大家的探索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自2018年3月初开始,横跨三个年级四个专业的六位成员因为同一个使命而聚集在一起,他们即将面对的一切都是未知数,“水稻六子队”就这样成立了。
为了数据的准确和真实性,团队分别深入走访了岳阳市华容县、常德市西洞庭湖农场、益阳市赫山区的55个水稻种植业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状况。正值初春,在季风的影响下湖南风雨不断,糟糕的天气并不能阻碍他们开展调研,“望着丝毫没有转晴迹象的天,我们依然决定启程出发去往乡间。”郭昕璐和其他队员们带着轻便装备出发了。
“我们最怕的不是刮风下雨也不是烈日当空而是找不到一家可以调研的对象,最后只能无功而返。”在东洞庭湖下乡的那段日子,成员们一路深入村内腹地,却找不到一块大型的水稻种植园地,这样失落的调研日子对他们来是家常便饭。
调研过程中,也让队员们接了“地气”。从和农民沟通困难到现在的畅聊无阻,“大多数农民都只会说方言,这对于非本地人的我们而言,沟通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尽量减少在沟通方面的误差,“水稻六子队”在镇上向居委会请求外援“翻译”,也会将录音存好后回去反复琢磨,磕磕绊绊的调研就这样进行着。从当初将半人高的杂草当成水稻的荒唐经历到现在的熟识各种农作物,偶尔还能和农民唠上两句家常。
好在团队的努力没有白费,他们第一次感受到了课题存在的价值。“政府采纳了我们团队的一些意见,很快并将采纳证明寄到了学校。”想到自己辛苦钻研的课题能有幸被政府采纳,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推动农业发展起到作用,“水稻六子队”的成员满心激动,也带着更多的信心和斗志深入调研。
进入“水稻六子队”工作的办公室,第一眼看见的是挂在墙上的小黑板,上面写的满满都是他们课题研究的内容,宽大的办公桌简洁整齐,堆着各种资料,还有五颜六色的水杯,严谨的风格中带了些生活气息。
“办公室就像我们另一个家,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在办公室度过。”人手一部电脑,资料堆积各处却井井有条,房间只有打字和白纸翻动的声音是办公室的常态。“水稻六子队”上到师生,下至队友之间,氛围轻松愉快却不失工作细致。记者初到办公室之时,所有人陆续放下了手中的工作接受我们采访。不一会儿氛围变得热络,和之前的严谨忙碌氛围截然相反。“我们在工作之外的日常生活很轻松,经过近一年的彼此熟悉,大家不仅成为了工作上的合伙人也是生活中的伙伴。”六人性格各异,专业不同,却因为同样的社会责任感而聚在一起。
“我们现在不仅是做洞庭湖一个区域,我们更想把研究范围推向全国各地,帮助更多的农户”,杨琴提着电脑和晚餐大步走进办公室,似乎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在他们调研中,“亏一年,种三年”是水稻种植家庭农场最大的苦恼,直面这一现实,团队成员感到心中有深深的忧虑,也下定决心要把这一调研继续做下去。
经过一年多的调研,团队形成了《关于扶持洞庭湖区水稻种植业家庭农场的调查与建议》,并从建设粮食品牌、培育粮食加工企业、完善要素支持政策、发展粮食生产服务业和优化政策服务等方面系统提出扶持洞庭湖区水稻种植业家庭农场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在洞庭湖区域,水稻种植家庭农场是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的重要经营主体,同时洞庭湖区水稻种植业家庭农场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期。”对此,团队指导老师邓正华热切希望各级政府适当增加政策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有关保障机制,让洞庭湖区稻农放心“种”、百姓安心“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