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最美理工•人物】校友袁晓江:我愿为“理”

袁晓江,男,中共党员,湖南平江人,1978级校友,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经济学教授、经济管理学研究员,现任深圳市委党校副局级校委委员、深圳市政协委员兼任全国邓小平思想生平研究会理事、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委省级形势政策宣讲员。曾获全国党校系统优秀科研管理者、深圳市优秀共产党员、深圳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湖南理工学院深圳校友会创始人之一。

     

 

有书读,就很开心

    和煦的春阳透过薄薄的窗纱照到房内,白衬衣,戴眼镜,微靠椅背,轻搭扶手,满面笑容,一派儒雅的袁晓江在窗前坐定,和善问道:可以开始了吗?

“母校现在真大,真美,真好!和四十年前相比,简直判若云泥。”我们的采访在他由衷的感慨中开始。

袁晓江永远记得1978年10月初的那个清晨,风有点劲,阳光却慷慨的挥洒。

他揣着入学通知书,骑着自行车来岳阳师专报道。自行车的车轮不停向前,袁晓江却一直没找到学校。牵车问路,才在路人的笑声中得知自己早就骑出了十多公里。

那一个红砖墙围起来的校园就是他将要就读的大学。岳阳师专给袁晓江的第一印象:不像大学,像个农场。

特殊时代、特殊记忆,回想起岳阳师专的岁月,袁晓江愉悦之情溢于言表。在农场读书,到农场劳动,还上了一个像农场一样的大学。

但是袁晓江依然享受着学习的乐趣。那个年代的学生,追赶着流逝的岁月,在心里跟自己较着劲,埋头学习。

“那时的学习风气好得不得了。同学们心地单纯,埋头读书,不理俗务,对国家,对社会,对学校,大家都心存感激,没有苛责”。

半工半读的中学生活挤占了太多课堂时光,大家十分珍惜在师专的学习机会。白天读书远远不够,晚上借楼道灯或室友的蜡烛、煤油灯、马灯挑灯夜读。马灯外面有玻璃罩子,能防风雨,在当时,是一种很高级的灯。一个寝室十多个人围着一盏马灯夜读,成了那个时代的一道校园风景。”袁晓江穿越时空的回忆带着岁月沉淀的甜蜜。

学生时期的袁晓江是文体尖子,他热爱体育和美术,经常举重和作画作为学生会宣传干部,他的身影还经常活跃在话剧表演舞台。“总之,在师专,多的是非常美好的回忆。”

在岳阳师专,真正改变袁晓江一生的,是中文系的他接触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当一个走在特定轨道上的人学会了思考,就好像厨子学会了兵法,开启了人生的奇迹之旅

“中国当下为什么贫困?为什么城乡差距那么大?经济学要解决的就是贫困问题,让大家公平竞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当时的袁晓江解决了许多内心困惑。

授课的老师也很有意思。那个时代还是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理论还是课堂禁区。老师便巧妙地用了一个“螃蟹事件”去解释市场经济中的一个经济学现象:当时南湖的生态好,螃蟹很多,万物凭票购买的年代,却没有“螃蟹票。所以渔民们以价格战相互竞争。“其实就是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嘛,很简单也很有趣。”袁晓江大笑着说。这也就是他一直津津乐道的“螃蟹理论”。

在岳阳师专的最后一年,改革开放的春风终于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送进了课堂。这门课程的开设,更加激发了袁晓江对经济学的兴趣。以此为契机,袁晓江阅读了许多马克思的著作,他把这些书读了一遍又一遍,当时并没想到将来要做什么。“只觉得知识有用,自己喜欢。当时的我,只要有书读,就很开心。”

天道酬勤,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有一年省委党校招生考试,考试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学,游刃有余的袁晓江毫无悬念地被录取了。

“母校给了我很多东西,丰沛的知识,为后来的求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拼搏进取的信念和追求卓越的人生理想,让我终身受益。” 采访中,袁晓江反复强调,母校确实变强了,师资、科研,环境、各方面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对母校的过去,我无限感念。对母校的未来,我充满信心”。

 

做自己,敢拼敢闯

“深圳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也是三十年改革开放成果的标杆是全国人民和血淌泪建造起来的城市,它蕴含着特有的埋头苦干,拼命硬干,能干加巧干的深圳精神。”袁晓江认为,精神是支撑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地方最有力的支柱。

“深圳对我的吸引力特别大,在去深圳之前,我从未见过如此漂亮、如此现代、如此国际化的城市。”

1994年南下深圳时,袁晓江穿着当时湖南最时髦的西装短裤、皮凉鞋。“我那身行头,当时省委书记都这样穿呢。”然而地域文化差异凸显的时代冲击让他始料不及,深圳人一眼看出:你是内地来的吧,我们这里哪还有人穿短裤呀。

环顾大街上行色匆匆的行人,看着他们干净利落的装束。他既羞愧又好笑:“我是立马冲到商场里也买了一条长裤换上。”

多年后,袁晓江才明白,不同的装束并不只是穿衣问题,装束背后隐藏着不同的文化意涵。长袍马褂的大爷,西装革履的领导,牛仔裤、旅游鞋的特区人民,代表的是不同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态度。

满城满眼的牛仔裤和旅游鞋就代表深圳这所城市的生活节奏和拓荒精神。深圳已经不再是那个一穷二白的小渔村了,它已经具有国际化大都会的雏形。艰苦与希望是它的两张面孔。全国各地怀揣梦想的青年汇聚到这里,开始了痛并快乐着的创业过程。

袁晓江以朴素而笃定的言行,以拓荒者的姿态,推开一扇面向现代化的大门。“我想做的,永远是我自己。那才是我的快乐所在和信心源头。我会成为一个更好的开拓者,但那不只是生存状态的改变,更是一场人生的进化,通过不懈的奋斗,我会在自己规划的人生路上变得更加出色。”

从事理论研究以来,袁晓江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400多篇。《勇气和智慧是改革的精神品格》、《“闯”和“创”成就了深圳》、《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与深圳经济特区实践》、《论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集体经济及出路》、《马克思主义研究》、《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研究》、《洛杉矶发展对深圳城市转型的启示》等重要论文先后在《人民日报》、《求是》、《新华文摘》等核心刊物发表、转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不久前,他应邀为母校师生做了一场题为《深圳的改革和创新》的专题报告。在采访中,他一再寄语学弟学妹:“人生自己来规划。”

改革创新,规划未来,这是袁晓江对母校、对校友的真情嘱托。

 

 

聚校友,回馈母校

红泥沃土,寸草春晖。高校是培育社会精英的摇篮,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校友从这里出发,造福社会;一批又一批的成功人士在这里重聚,回馈母校。校友会就是一个凝聚校友、整合资源、服务母校的重要平台。在深圳生活多年的袁晓江意识到,作为除湖南以外校友最多的地方,他应该为深圳校友会成立做点什么,以加强校友跟母校之间的联系。

实现理想的唯一途径就是付出,深圳校友一致推举他为名誉会长,他欣然领命。在他所担任过的社会职务中,这是最忙、最累、最无利益纠葛,也最令他身心愉快的职务。会长是名誉的,但他在深圳校友会的工作一直是务实的。就校友会成立事宜,他牺牲休息时间和深圳校友反复沟通协调,往返深圳和岳阳两地筹划协商。一切的付出都源于一念:感念青春,回馈母校。

无私的奉献,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了深圳校友分会筹备工作良好的开局。

今年2月,第一届会员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深圳市委党校召开,103位校友参与;3月,第一届理事会秘书处工作会议在秘书处固定办公地点深圳港中旅大厦华商律师事务所召开,并将于近期举行湖南理工学院深圳校友会成立大会。

一个凝聚人心、组织有效,标杆立范的校友会呼之欲出。

   “深圳校友会成立后,深圳校友就拥有了与母校联系沟通的有效平台,它将为校友提供在深圳实习就业、创造发展的机会;校友基金将承担起资助贫困学生,奖励优秀学生的责任,成为有志青年、寒门学子成功起飞的翅膀,成为母校建设发展有力推手实现深圳校友服务母校,服务校友的深心大愿”。

在袁晓江心中,母校和校友之间不是简单的“你供我读书,我为你建设”的利益关联。母校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出发地,是天下读书人的灵魂皈依所,永远是一个温暖的名词。(责任编辑/潘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