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韩少功创作四十周年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文学”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11月3日,“韩少功创作四十年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韩少功创作四十年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合影。

校园网讯 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一股"文化寻根"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30余年后,韩少功作品研究专家相聚我校,试图重新找回文化之根。11月3日-4日,由我校和汨罗市委市政府联合举办的“韩少功创作四十年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岳阳举行,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全国各地的60余名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韩少功文学思想与创作历程,交流韩少功作品的研究成果。

上午,研讨会办公楼214会议室开幕,开幕式由我校党委副书记邱绍雄主持。

校长卢先明代表学校致辞,对韩少功及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认为,韩少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个案,研究韩少功及其文学创作对于中国当代文学乃至当代社会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韩少功又是从湖南、从岳阳走出去的作家,他始终将创作的根系植入本土地域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这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汨罗市委书记喻文肯定韩少功四十年来关于汨罗的多层刻画和深情表达,同时指出韩少功对汨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对汨罗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升,也产生了难以估量的推动作用。

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余三定对韩少功给予高度赞扬。他建议,我校韩少功研究所应建设成为韩少功的研究中心、资料中心、作品阅读中心和讲学地点。

在开幕式上,韩少功发表《大道至简,不忘初心》的演讲。他认为,变中有恒,一如恒中有变;简中有繁,一如繁中有简。尽管当下文学正遭遇世纪之变,遭遇以市场化为主的制度性冲击,以互联网为主的技术性冲击,产生了太多变量,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和处理,但文学仍是文学,既不会变成数学,也不会变成马戏。文学的生命基因很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顽强和恒定许多,仍像20世纪、19世纪、18世纪……乃至远古时期那样大道至简,心诚则灵,与心同在。

在主题发言阶段,来自全国各地的8位专家学者就各自的研究成果依次发言。武汉大学教授於可训谈论韩少功小说文体,他提出韩少功作品回归了原始著书和文史的状态,回归了中国文学的母体——散文中。他认为,这将是中国小说的新出路。武汉大学教授樊星提出“将寻根进行到底”,他认为“寻根”是中国文学未来的希望所在。他将寻根文学的研究目标定位于韩少功寻根的源头和去处,针对现在传统文化变得大众化的特点,进一步将思考深入、科学地研究寻根文化。

下午,各专家学者分两组讨论韩少功文学思想与创作历程和韩少功作品研究。

闭幕式上,两组评议人李遇春、武新军、张均、叶君4位专家学者总结小组讨论。复旦大学教授郜元宝总结研讨会:本次大会主要从韩少功的文学思想与创作历程,及韩少功的作品研究多个方面来研讨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学,以达到从文学的角度来认识时代。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民族的文化之根,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发起文学寻根,就是要明白我们从哪里来,还将走向哪里。”论坛组织者、中文学院杨厚均教授说。为了更好地发掘和研究地方特色文化,推动文学学科发展,我校在2017年成立了韩少功研究所,通过对韩少功作品的研究,释放师生对中国文学与社会的思想能量,发现、应对、回答中国以及世界文学的有关话题。近年来,我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扎根于深厚的湖湘文化传统,形成了屈原文学与屈原文化、文艺学学术史、洞庭湖区域文学艺术、湘楚语言文化等方面的研究特色。

据悉,“韩少功创作四十年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举行后,全国数家主流媒体报道了此次活动。11月5日,《中国教育报》以“湖南理工学院:文坛大家进校园”为题,《湖南日报》以““寻根文学”再出发 专家学者共研韩少功作品及中国文学”为题予以了报道,湖南卫视《湖南新闻联播》、湖南经视《经视新闻》红网、新湖南、湖南教育网等媒体也对本次学术研讨会予以了报道。(学生记者/张星雨 阳倩 摄影/杨祎凡 责编/司念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