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最美理工·人物】朱仁夫:皓首穷经不知停

“活到老,学到老”,没有人比美术学院朱仁夫教授更适合来诠释这句话。出生于1941年,1963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如今年逾古稀、接近耄耋的他至今还活跃在科学研究第一线。

就是这个“倔强”的老头儿,先后主持了三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书法史研究处于国内乃至国际领先水平,儒学研究填补了国内国际文献编目的空白,获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作为湖南省社科规划课题评审委员会学科组成员、湖南省高校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学科组成员和中国书法协会会员,朱仁夫教授站立的每一个地方都写满了“向上”。

退休10年坚持科研,他说:年龄不是界限

2007年,是朱仁夫教授本应退休的时间。按理说,老师这个职业充满着劳累与艰辛,也是时候应该歇一会儿了。可当时的朱教授正带着三位年轻教师,主持着名为《香港设计史》的国家课题,他不能、也不允许自己停下研究的脚步。

直至2010年,该课题顺利结题。已经过了退休的年纪、也完成了国家课题,总该可以歇息了吧?朱教授仿佛是一个不知疲倦的求知者,之后他不仅接受了学校的返聘,更是又申报了一个文化部课题。这次的课题是他与四位年轻教师一同进行的,连番与年轻老师的合作,一边研究一边培育着后继者,于2015年完成了该课题。

那时的他受制于岁月,已经不如青壮年时期那么充满精力、可以尽情研究而不知疲倦,然而“学无止境”的意识却似乎冲破了这层年龄的界限。2016年,已经75岁高龄的他,再一次申请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日书法交流史》。

距离2016年已过去两年,如今这项课题也即将结课,预计会在明年出版相关书籍。当记者问到结课之后是否打算放下研究、好好休息,朱教授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他打算明年再申报一个课题。完成了四项国家课题、一项省重点课题,并多次获奖的朱教授仿佛是“学习达人”,年龄、名利,什么都不能阻止他继续学习的热情,对知识的索求就仿佛扎根在他的血液里。

躺在病床上却不“老实”,他说:病痛不是阻碍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本就不易,艺术设计方向的研究更甚一筹。设计的课题要有前瞻性,已有成果与研究价值等多项要求,还有一项项繁复的流程;需要查找大量资料,进行多次删改;一段文字的心血可能是几天甚至一周,发现新问题往往研究到深夜。脑力与体力的消耗量都很大,年轻人都会头晕眼花,更不用已经70多岁的老人了。

久劳成疾。去年,朱仁夫教授的研究就“搬”了个地方,换到了医院的病床上。长达八个月的时间里,病痛折磨与药物反应双重夹击,却消磨不掉研究的意志。病床上继续埋头记录自己的研究、空闲时间继续翻阅资料,他是个“不老实”的病人,却更是个顽强的学者。“小车不倒,继续推”,老一辈的俗语正由朱教授进行着演绎。

现在的朱教授身体还不是很好,却已经回到了学校继续他的研究。为何如此拼命地研究?“我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终身的人,我终其一身就要为国家做事,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尽力!”

不服老还是不行。年纪大了,再加上精力有限,朱仁夫不能继续为学生授课了,可学生对他还是恋恋不舍。美术学院2014级学生吴静告诉记者:“朱老师对设计有很多看法,教课的时候不局限于课本,可以给我们教授很多在其他老师课堂上很少接触的东西,我很怀念当时的课。”同是美术学院14级的邵敏说:“朱老师讲得课很细致,一个学富五车的老教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我很喜欢他的课。”

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他说:国界不是鸿沟

为宣扬中国传统文化,朱仁夫教授多次出国进行交流。2010年的新加坡南洋学会,2012年的韩国大邱教育大学,2014年与2017年的日本大东文化大学,都留下了他进行学术交流的脚印。

“习近平主席说过‘我们要有文化自信’,要对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加以宣传,让它们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自信力、影响力、穿透力。”朱仁夫常说,传播文化是对世界的贡献,他也有责任去完成这项工作。朱仁夫教授两次赴日进行书法文化的交流,日本大东文化大学都为朱老师拉起了横幅、竖起了牌匾,同时演讲稿在学报上进行了发表,日方也收藏了朱教授的著作。朱教授告诉记者,当地的学生对文化交流热情高涨,对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了敬佩之情,对此他感到很高兴,自己的辛苦付出有了回报。

朱教授曾在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看到一副宋代黄庭坚的草书《廉颇蔺相如列传》,那次经历对他的内心造成极大的震撼:“书法反映出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看到那副草书我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巨大智慧和无穷魅力,我希望中美两大国领导也要有胸怀、有智慧‘将相和’,管控分歧,共同‘为万世开太平’,为世界开太平!”正如这幅书法表达出的“将相和”,是中国传统思想中“和为贵”的具体表现,他相信书法那潜在的影响力,他希望世界人民都能理解这份和平。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将书法加入课表中,越来越多的人对书法产生了兴趣,越来越多的书法大赛开始举行。这种让书法成为国民文化的趋势,也许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真正走向世界的标志之一。

对于朱教授当初为何选择研究书法,除了喜爱,更因为书法独特且永恒的魅力,书法中的内涵与思想,能够不受时间、空间的阻碍而传递。当他发掘到书法的魅力与趣味性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地进行学术研究,完成一个目标后追求更高的目标。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传统文化的学术生命是永恒的,在短暂的生命中寻找学术的永恒。”这便是朱仁夫教授的追求。他说,无论多么年迈,只要身体吃得消便继续研究,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在寻找学术永恒的过程中将自己化作未来研究的基石。

让我们为这个美丽可爱的老头儿加油。(责编/王庆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