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最美理工·故事】深情唱响“中华一家亲”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在这小小的校园里,却因为有了来自不同民族的同学而多了些色彩。他们对未来的憧憬,便是他们现在的动力,更是描绘多彩校园的画笔。

行走在美丽的南湖畔,民族团结之花正鲜艳地盛开在洞庭之滨、岳阳楼下。

 

不同民族的共同心愿:中华是我家

 

“要做一个热血青年,要有目标,并且脚踏实地地去做。”十佳少数民族大学生余沛颖认为无论是哪一个民族的学生,在学习上都是没有边界的,需要自己脚踏实地去实现目标。“少数民族大学生应当有自己的眼界,并能够在今后为社会和国家贡献一份力量。”来自土家族的鲁谨慈如同大多数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一样,有着自己的理想并且渴望有一天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

我校首支藏族学生足球队在日常训练中

“现在的民族差异越来越小,跟大家在一起,又有多少人知道我是瑶族姑娘呢?”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使得许多民族在饮食以及服饰方面都同其它民族差异甚小,但有些极具本民族特征的风俗习惯却不会被同化。“听到我们瑶族盘王节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我真的太自豪了!”新闻学院的赵书琪激动地说道。瑶族盘王节又叫盘王还愿,是瑶族人民纪念其始祖盘王的盛大节日,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我们尊重盘王,把他视作本民族的开山始祖。所以每年农历的十月十六是我们最为隆重的节日,那一天,歌声阵阵,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不同于赵书琪笑谈民族文化的强包容性,侗族女孩李小芳则惊叹于城市的繁华。“我们没有城市的柏油、水泥路,更是没有大学里这样那样的高科技。”谈起大学生活,她对于第一次进图书馆印象甚深,带着强烈的好奇感独自来到图书馆,却对当今科技不知所措。“刚开学那会想去三楼看看文学类的书,结果只见楼梯通向二楼就无影了,后来没找到其他楼梯又不敢自己坐电梯,索性就不去了。”心有戚戚然,她坦言现在去图书馆基本都是和室友一起去的,甚至仍有点不敢独自坐电梯。

学校举行的藏族文化节吸引了各民族学生前来体验(资料图片)

“虽然刚开始有挺多的问题,但是一段时间下来就适应得不错了,室友会提供很多的帮助,基本没什么问题了。”虽是独处异乡,却因朋友在旁而多了几分勇敢,让原本害怕外面世界的自己更为坦然。

“祖国强大,民族团结,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采访中,十佳少数民族大学生余沛颖对记者说。


不同习俗的理工方案:守望相助

 

记者从学工部了解到,我校共有来自全国29个省区市的少数民族学生1035人,共有24个少数民族,其中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8人,藏族学生46人。少数民族学生分布最多的三个学院分别是:经管学院119人,中文学院100人,政法学院89人。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千百年前孟子教人守望相助求大同,如今走进我校少数民族学生群体中,感受最多的就是四个字:守望相助。

新疆内派教师白淑琴(左三)在和新疆学生交流

初见新疆内派教师白淑琴时,她那卷卷的头发,高高的鼻梁以及说话时的新疆腔,像极了一个美丽的维吾尔族女人。她在负责少数民族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平日里与少数民族同学关系也如同朋友一般。“学校每年都会有贫困补助下发到个人,并且我也会经常和少数民族的学生进行交流,有什么情况会第一时间了解掌握。”

为了使少数民族学生更好融入,学校采用“分宿”的措施,即将少数民族学生分别分配到不同寝室,与汉族学生更好地交流、增进情感,形成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大学生活相对比较自由,学生也不像中小学那样靠课堂相处,宿舍是一个很好的情感交流地,还有一个便是社团,所以我一直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社团干事竞选。”白淑琴如是说。为了让这些少数民族学生吃得安心,学校还会同后勤部门在食堂开设了藏族窗口,改善他们的餐饮条件。这些细微的举措,在全校形成了真情温暖藏族学生的良好氛围。


不同选择的共同追求:为祖国奉献青春

 

去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了一个体现责任担当,真情回报社会的机会。

“中国梦 西藏情”宣讲报告会勉励学生到西部就业(资料图片)

“不谈凌云壮志,不说家国情怀,我只想去一个最需要我的地方”,政法学院2013级公共事业管理班毕业生邓平,来自桃花源镇的他如今已有了第二个故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奥特贝希乡,他加入了西部计划的行列,并决心将青春与热血奉献给第二故乡。

祖国需要这样的青年,他们放弃了舒适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自愿前往西部为那里的人民谋福利,他们不仅带去了自己,更带去了民族与民族的友谊。像邓平这样的志愿青年将自己和自己的心留在了西部,留在了他的第二故乡——奥特贝希,奥特贝希的人民也将把心交给他。在他抵达奥特贝希的第一天,他便感受到了如家人般的温暖。“走,带你们回家!”在上车前往奥特贝希乡前,奥特贝希乡的程书记对他们说了这么一句话。而这也让邓平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融入、建设好第二故乡。

有像邓平一样立志守护第二故乡的青年,也有像旦增罗布一样守护自己家乡、家人的青年。“我以后还是会回去工作的,因为我的父母和我的家乡都需要我。”藏族男孩旦增罗布告别故乡来到湖南求学,他也坦言自己想留在内地工作,但是最终还是打算回到家乡,美丽的格桑花漫山遍野,就像他们渴望的幸福生活一般迷人。

学校欢送赴南疆地区就业学生(资料图片)

“我有个阿帕(维吾尔语,意为妈妈)。”在阿克苏市拜什吐格曼乡工作的蒋德海认了干妈的事被传为佳话。

蒋德海在岗前培训时,认识了阿克苏地区教育学院的老师努尔古丽·阿不都拉。“你像我的孩子一样。”“您像我的妈妈一样。”接触多了,了解多了,两个人都说出了心里话。

“我就像在新疆有了亲戚,经常去阿帕家串门。他们家里人对我都很好,还邀请我父母来新疆做客呢。”蒋德海说。

2015年6月,我校5名毕业生响应省委号召,奔赴南疆地区任职,并来信向在校学生发出到基层去、到西部去的号召,蒋德海就是其中的一个。这个毕业于经管学院的湖南人,已经在新疆安家落户。近年来,我校青年学子响应国家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被《中国教育报》誉为“湖南理工学院有一批干得好的西部志愿者”。

大美洞庭之畔,这群来自中华大家庭的孩子们,惬意地徜徉在湖南理工学院校园里。从东北雪国,到南方西江;从东海之滨,到雪域高原;从巍巍昆仑,到浩淼洞庭,中华一家亲的幸福图景正悄然绽放在岳阳楼下……(记者 司念伟 罗小旦 张星雨 方书梅  责编  陈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