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最美理工·人物】杨勃:智能,我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这一战略不仅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呼应,而且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杨勃,信息学院年轻博士,国防科技大学博士后,多年来一直坚持在学术前沿开展研究工作。作为国防科大智能科学学院外聘专家与国防科大智能科学学院合作,采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方法对脑影像进行分析,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尤其在基于磁共振脑影像分析的精神分裂症自动诊断方面,目前已达到人类专家个体诊断水平,居于世界相关研究的最前沿。先后主持省科技计划项目2项,省教育厅青年项目、重点项目各1项,在Apply Informatics, Journal of computer,电子学报,声学学报,仪器仪表学报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EI检索10余篇。

在智能化时代背景下,杨勃博士潜心专注于“人工智能对脑影像分析”领域研究,他的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紧扣时代脉搏,找准科研定位

谈起最开始如何与人工智能结缘的时候,杨勃说道,科研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国家正处于经济转型、亟需发展高精尖科技的时期,他的博士生导师也正在做一项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课题,而他对人工智能领域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于是有幸被“师父”领进门,并不断深入人工智能研发领域。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当前,‘人工智能’舆论被炒得很火,例如‘奇点来临’观点,宣扬人工智能即将超越人类智能。但是站在一个科研者角度看,现在人工智能只在某些较窄的领域得到发展,即‘弱人工智能’领域,人工智能确实胜人类一筹。但在‘强人工智能’领域,即在真正能推理和解决问题并有自我意识的广泛领域里,人工智能是远远比不了人类的,所以我们做的只是研发技术层面的工作,今后还得继续深入。”杨勃这样对记者谈起他对人工智能领域的理解和看法。

“或许有很多人会对人工智能恐慌,认为人的工作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但目前看来,被取代的工作只是一些比较低级、自动化程度比较高和常规性的体力活;而创造性、设计类的工作人工智能却难以超越人类。所以某些职业将在时代中转型,而科研也要求顺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杨勃对于自己的人工智能脑影像分析研发领域保持着清醒的认识。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在他心里,科研与学习必将是一个长久持续的过程。


破冰证明自我,坚守终得回报

杨勃参与国防科技大学智能研发团队的“人工智能对脑影像分析”项目时,团队对初来乍到的他并不放心。他刚到那里时,导师给的研究方向是“基于深度学习的交通标识识别”。此后,杨勃就面临着一边是教学,另一边却是科研的忙碌而充实的生活。

信息学院为他相应减轻了教学负担,而国防科技大学也在长沙为他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他坚持每周在岳阳上完课后就去国防科大开展研究工作。没有其他研究人员愿意参与和合作,而他对异构计算又不熟悉,这种复杂艰难的科研处境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

终于,在3个月的时间里,他个人独立设计和开发完成了基于GPU异构计算的研究任务。多少个日日夜夜在流逝,而他在科研探索的道路上不断成熟。随后,他又完成了3D深度卷积网络的开发,以努力的成果与坚持的精神获得了导师的信任和肯定,并以国防科大外聘专家身份被正式接纳进入团队的核心开展科研工作。不久,他又以访问学者身份被外派到美国佐治亚大学计算机系与该系知名教授——海外“长江学者”刘天明教授合作开展脑磁共振影像分析方面的研究工作。回国后,杨勃采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方法对脑影像进行分析,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尤其在基于磁共振脑影像分析的精神分裂症自动诊断方面,目前研发的智能成果已达到人类专家个体诊断水平,居世界相关研究的最前沿。


学术还需励精,科研当克险躁

杨勃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佐治亚大学开展科研工作期间,有件事让他印象深刻。

“美国的科研制度是非常严格的,我们听说的‘打击学术造假’只是它的一方面。”他说道。曾有位同行,为了加快科研进度,在下载一款非正规厂商的office软件时被制止。“一般情况下,没人敢触碰科研制度的红线,这对科研工作者个人的名誉损失很大。”

虽然这仅仅只是件小事,但它使杨勃时刻警醒,科研当有严谨沉潜的姿态。他清醒地认识到中美双方的科研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在一些领域里,他们的思想很先进,很多观念都是他们率先提出来,我们随后参照他们的理论与想法进行科研实践,这点可能是我们学术的不足之处,我们需要有自己的思想。”

杨勃告诉记者,学术的创造力还需要励精,科研工作者要戒骄戒躁,这样才能为科研成果的成功研发提供可能。科研当不畏险阻,当克服险躁,惟有斯,才不负当初的心志。(学生记者∕刘洋 彭艳 责编∕陈绪清)


人物链接:杨勃,信息学院硕士生生导师,国防科大外聘专家,在磁共振脑影像分析的精神分裂症自动诊断方面有深入研究。先后主持省科技计划项目2项,省教育厅青年项目、重点项目各1项,在Apply Informatics, Journal of computer,电子学报,声学学报,仪器仪表学报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SCI/EI检索10余篇。指导研究生获2016年、2017年湖南省数学建模一等奖;2016年指导本科生参加湖南省程序设计大赛获三等奖;2015年指导本科生参加全国电子设计竞赛获全国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