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教融合】写就“上下求索”的新时代篇章
——我校“湖南省屈原文化研究基地”发展纪实

屈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样,它也在无形中浸润着湖湘每一寸土地。随着全国屈原学发展创新论坛暨湖南省屈原学会第四届年会在我校的召开和第一套《屈原文化研究丛书》入驻汨罗市屈子文化园,“湖南省屈原文化研究基地”也吸引了更多人的注意。

走进湖南省屈原文化研究基地,映入眼帘的景象一定会使每个初次拜访的人大吃一惊:一张四脚长桌,若干把整齐排列靠墙而立的木椅,两个简单的书架。与其说这是一个研究基地,倒不如说是一个简陋的小型会议室。对此,基地首席专家龚红林教授解释道:“我们当时和汨罗市人民政府签订了校地共建‘湖南屈原文化研究基地’合作协议时,政府提供了50万科研启动经费,但是这50万,我们并没有用来修缮布置,改善办公条件,而是全部用来做科研。筹备了一次屈子祠学位授予仪式、两次全国性学术论坛,并以基地开放基金项目形式启动了第一套《屈原文化研究丛书》。”就在这并不宽敞的空间里,还堆满了用黄皮纸包裹着的一摞摞新书。龚教授介绍说:“这就是第一套《屈原文化研究丛书》。”她拿出一套包装精美的“屈原文化研究丛书”,说:“这套书得到了中国屈原学会会长方铭和湖南省屈原学会会长郭建勋教授的关注和支持,并欣然答应作为学术顾问赐《总序》。丛书作者集岳阳、汨罗、湘潭三地学者,以开阔视野,开放思维,招贤纳才,不仅广泛听取省内专家的建议,同时,也以中文学院领军,融合新闻、音乐、美术、体育等多学科综合研究屈原。当然,这仅仅是刚刚开始的一步。”

两年前,我校申报的“屈原文化研究基地”获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和省领导的批准,并被确立为湖南省社科研究基地;2016年5月,我校与汨罗市政府成功签订了校地共建“湖南省屈原文化研究基地”项目协议。高起点,依托的是我校学科建设方向始终与地域文化的结合,屈原研究在我校已有三十多年的积累。而在研究过程中所贯彻的产教融合的理念,又为基地对屈原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更宽更远的道路。

以中文学院为首,新闻学院、体育学院、经管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等都有老师结合自身研究方向,提出并带领学生参与相对应的屈原文化研究的课题。全体成员始终坚持着“经义”和“达用”的宗旨,潜心于屈原文化的研究。2016年—2017年,由研究基地成员主持的国家级、省级、厅级、横向、基地开放基金项目等获奖共30余项,推动了我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其中由龚红林教授主持的《中国岳阳·诗祖屈原·国际诗歌之旅”品牌打造策略》科研成果,获得由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颁发的优秀成果奖,入选“湖湘智库研究25项优秀成果”。中文学院15级研究生王冉以明清文学为主要研究方向,但她却准备将其与屈原文化结合起来,她说:“研究屈原,既要探求他的真人真事,尤其是他的作品文本的意蕴阐释,更要考察后世对屈骚的接受过程,梳理出文学前后的交融之迹。只有这两者结合,才能呈现出完整意义上的屈原和屈骚传统。”我校音乐学院参与湖南省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的三个节目《南国嘉树》《楚风锣鼓》以及《香草美人吟》,均获得省级一等奖,而这三个节目,灵感全部来自于屈原……“基地的研究确实汇集了来自全校的力量,”龚红林教授一边说着,一边从“屈原文化研究丛书”中拿出一本《〈离骚〉琴曲集成》,“例如这本琴谱就是音乐学院朱益红老师主要负责整理的,是全国首部系统整理的屈原题材古琴曲谱。”直至目前,屈原文化研究基地仍然广泛地吸纳人才。“研究生或者是本科生,只要他们对屈原文化感兴趣,都可以参与到基地的相关研究课题当中来。”龚红林教授这样说道。

建设“有较高社会影响力的特色鲜明的地方大学”,是我校的发展定位,主动地适应地方区域发展的实际需要,深入实施产教融合、协同合作,就成为了各学科前进的主要方向。在这样的背景下,基地提出了屈原文化传承与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七大任务”(一个节、一台戏、一尊像、一条龙、一套书、一件衣、一道菜),为屈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更加宽广的思路,校地共建屈原文化研究基地项目的落地也促进了产教融合更深层次的发展。基地负责人李明书记和首席专家龚红林教授主编的《屈原文化研究丛书》,成为第一批入驻汨罗市屈子文化园的文化特色商品,音乐学院蓝于兰老师指导学生的舞蹈“楚风”参演中央文明办在汨罗市主办的“我们的节日”,经管学院颜文洪教授主持的“汨罗屈原文化旅游资源规划与产业链整合实施方案”、体育学院周次保教授主持的“汨罗龙舟文化产业研究与助推方案”等一系列项目,推进了地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的稳步提升。屈原文化研究基地今后将继续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产业转化等方面加强与地方合作,进一步落实产教融合。2017年我校和汨罗市人民政府主办、由屈原文化研究基地和汨罗文体广新局一起策划承办的“屈原文化传承与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引起广泛影响,人民论坛网予以专题报道。值得一提的是,在前段时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意见反馈大会上,专家们也充分肯定了我校屈原文化研究的特色。

基地的成立与不断发展,首先基于校领导的重视,学校党委书记李明教授作为基地负责人,每次都会全程参加基地成员的团队研讨活动,并直接指导论证了省重大委托项目“屈原文化传承与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横向委托项目“校地合作共建湖南省屈原文化研究基地”、《屈原文化研究丛书》选题等论证工作。学校校长、分管校领导等对老师们的科研热情也给予了很多鼓励和支持。

李明书记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成长”“成熟”与“引领”。经过两年时间,基地已经真正成长起来,进入了“成熟”阶段,正在向“引领”迈进。何谓“引领”?当然是作为我省屈原学学科唯一省级基地,引领湖南省屈原学的研究。这需要放眼全国乃至全球,凝聚屈原学专家力量,为之提供交流的平台,促进屈原学的发展;更大的目标,则是通过现有团队及引进一批高层次屈原研究队伍参与学术攻关,从而逐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不断加强国际文化研究交流与合作。其次便是发挥我校所处楚文化圈核心的地理优势,为各地研究屈原文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此外,更重要的是我校有着30多年屈原文化研究的历史积淀。《云梦学刊》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设屈原研究栏目,中国屈原学会的历届会长,如姜亮夫、汤炳正、褚斌杰、方铭等,甚至还包括来自日本、台湾、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都在刊物上发表过文章(部分论文收录于“屈原文化研究丛书”《屈原研究三十年》)。可以说,屈原文化研究基地的落地与生根,是我校科研实力的体现,也是我校产教融合发展的生动缩影之一。

  而在文化创意的创新上,基地又有着长远发展的构想。基地未来会不会与理科学院的研究相结合呢?答案是肯定的。龚红林教授说:“交叉学科是学术创新的增长点,我们以后可能会与计算机学院联合进行相关数据库的研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就是文化的主体加技术的翅膀,而且我相信各学科一定能找到一个最具长远性的契合点。”(撰文/龚红林 杜紫薇 刘洋  责编/陈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