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教融合】“文物云”带你穿越古建筑时空
——土建学院“湖南省文物建筑保护利用重点科研基地”建设掠影

古民居和古村落可以说是地域文化最鲜明的标志和最丰富的表情,遍布中国的古建筑充分表达了地域文化的美学特征。

作为文化遗存,古建筑沟通了历史与当下。通过它,我们可以想象前人的生活场景,感受历史的更迭。古建筑的消亡,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我们与历史断绝了联系。保护好古建筑及其承载的营造工艺与历史人文,日益成为社会共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论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提供了重要指导。在2015年12月召开的全国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建筑是人类劳动和创造的结晶,承载着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历史。建筑也是富有生命的东西,是凝固的诗、立体的画、贴地的音符,每一个建筑都在穿行的岁月里留下沧桑的故事”,“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如今,一部活化历史古建筑文物的科技“大片”正在我校东院综合楼文物建筑保护利用重点科研基地监控与展示中心热映,你不来围观一下?

步入基地,颇具现代感的装饰布置,让你顿时感觉步入了高科技的现场、古建筑的大观园。基地负责人、土建学院向南老师告诉记者,湖南省“文物建筑保护利用重点科研基地”是由湖南省文化厅、湖南省文物局在今年6月授予我校,由我校与湖南省文物局、上海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建为历保)以“政、校、企”合作模式共同建设,旨在建立一个涵括土建、计算机、信息、机械和化工等学科的综合性研发中心。向南老师介绍说,基地将立足湖南面向全国,重点在文物建筑保护利用方面进行人才培养、开展关键技术研究、推动建筑遗产学学科建设。我校将在历史建筑遗产保护及利用相关科研领域开展研究工作,提升科研团队的科研意识、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明确优势研究领域,争取高水平研究成果和高级别科研项目;加强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文物保护与社会发展;通过科研基地,打造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提升“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发展水平,将该专业建设成为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专业,成为学校重点学科专业。

基地分为研究基地介绍区、文物建筑发展历史区、文物保护技术展示区、活化利用展示区和文物云监控区五个区。其中,活化利用展示区将VR、VA技术与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将文化遗产活化到移动终端,通过音频讲解、实景模拟、立体展现等多种形式,在数字化的历史遗迹与观众之间搭建了一个窗口,既不伤害文物,又能为观众带来精度高、交互性强的文化遗产展示,赋予文物新的生命、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让观众以最震撼的方式、直观的感受去体验历史文化的魅力。

基地的主干——文化遗产物联网监测管理云平台(简称“文物云”平台),是一个针对文化遗产的监测预警及安全防范平台、文物资源档案管理平台,同时又是一个工作管理平台和信息分享平台。记者了解到,“文物云”平台利用了当前成熟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无线通信、GIS、大数据、云计算、VR、AR等主流技术,结合了考古学、古代建筑学、文物保护学、建筑结构学、材料学、图像识别学、环境学等学科知识,针对重要的文化遗产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监测、管理及活化利用,实现了文物系统的万物互联,解决了文物安全、管理、展示、利用等方面的问题。

“文物云”平台基于物联网技术和云技术、大样本大融合、多模型多算法,极大地提高了监测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节省了人工、资金,解决了过去仅针对单一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监测与管理而带来的样本少、数据孤立、可分析性差等问题;具有多等级、多层次特点,不同管理单位可以对各自管理范围内的纳入云平台的文物保护单位各类动、静态信息实时掌控;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的特点,文物云的监测预警模块除了基本的监测和有效的预警、专业的分析报告,还为文物的保护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保护性建议。除此之外,“文物云”平台还具有持续性、长久性、全面性,实用性等优点。

“文物云”平台在全国各地监测实施了近70个案例,其中不乏有北京故宫、云南省石钟山石窟、上海福泉山遗址等著名建筑旅游胜地;2017年计划建设京大报恩寺遗址物联网监测系统等近10个监测项目。

向南老师介绍说,我国历史建筑众多,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保护人才却不多。2015年,由我校与建为历保共同申报的“历史建筑保护工程”获教育部批准,这也是湖南省首个开设“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的高校。该专业旨在培养“建筑遗产保护专业人才”,为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部门及科研单位、文保企业提供专业人才,解决文物保护行业人才老龄化、文物保护管理部门建筑保护专业人员短缺的问题,为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合作几年来,校企双方共同为学生制定了培养计划:我校主要负责理论和基础课程培养,建为历保主要负责在历史建筑保护科研与实践项目上的实训教育;加强“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的实训环节,采取灵活机动的培训模式,不拘泥于形式,更多采取在项目实践现场的边学边做,边做边学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成为懂理论、能动手、会操作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与此同时,学校与建为历保达成共识:双方致力于建设“历史建筑保护监测中心”。并将共同努力,积极推进湖南省乃至整个南方地区历史建筑监测保护体系的建立,力争在三到五年的时间内,将南方地区的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全部纳入到监测平台中。(学生记者/罗葵 责编/陈绪清)